返回第十二章 抵达泗州(第1/2页)  建造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元瑷一路收编难民,在难民中宣扬李治的仁德。
    这越是走投无路越是聚拢民心的时候,中国历朝历代的王朝兴衰皆是如此。
    他们嘴里吃着李元瑷给予的食物,耳中听着李治c唐王朝的仁义,自然是对朝廷感激涕零。
    本来唐王朝就因为战无不胜获得了极强的向心力,李元瑷的举动行径,无疑加深了百姓对新朝的认可。
    李元瑷的善举亦开始在灾区广为流传,闻讯的灾民们皆有了动力希望,开始向泗州聚集。本就聚在泗州的灾民对于李元瑷的到来,更加翘首以盼。
    当李元瑷抵达泗州的时候,泗州刺史张大安激动的涕泪横流,连连作揖叩拜,“吴王终于来了,卑职日夜期盼,终于等到了。”
    张大安恭着身子,便如没有骨头一样,腰都直不起来。
    李元瑷连忙上前将之扶起,看着面前这不过三十许岁,却有五十姿态的壮年,道:“苦了你了!泗州若非有你,后果不堪设想。”
    他这话并非虚言。
    遇到这种突如而来的天灾,朝廷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
    得到命令的李元瑷也需要时间准备才能动身。
    在这段时间里,灾区乱不乱,全看地方官吏处置妥不妥当。
    张大安是将门之后,父亲张公谨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作为张家三子,张大安是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的,想要出人头地,得靠自己拼搏。
    相比他人,张大安的还是要高上不少,但能够做到刺史这位子亦与他的干略密不可分。
    这水患一出现,张大安立刻就安排了各项救灾措施,将受灾村镇的百姓接入城中,安排他们住所,然后利用泗州地势高的特点,将洪水引入泗水,诱使之进入大海。
    张大安出色的应对方式,让泗州成为江淮灾区唯一可以生存的土地。
    也是因为张大安处理得当,灾民才会聚集在泗州。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民的聚集,超出了泗州府衙所能承受的范围。
    张大安顶着自己刺史的头衔,张公瑾这老父亲的面子,不住的舔着脸上门求见泗州豪绅大商,否则将府库清空亦无力救助源源不断的灾民。
    尤其是李元瑷入淮,将泗州定为赈济中心,往泗州赶来的灾民更是成倍上涨,泗州府衙的压力更大,差点就没将张大安给压垮。
    泗州灾民不乱,全靠张大安的兢兢业业。
    “将泗州府衙所有官吏全部聚集起来,我们开个小会,将赈灾救命的基调定下。”
    李元瑷一路上见了太多惨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想,竭尽自己所能将灾情减至最低,刻不容缓的召开会议。
    不过小半时辰,泗州府衙就聚满了泗州大大小小的官吏。
    李元瑷看着堂下的百余人,说道:“赈灾是大事,且灾情如此严重,没有时间细谈。孤先说几点,有异议直接提。非常时刻,无需顾忌太多。等我说完,你们有更好的法子也可以说明。”
    他语调清晰快捷,直接道:“路上听张刺史略说泗州灾民情况,泗州城附近已经聚集了近乎十一万的灾民。再加上泗州城原有的十数万百姓,要管控这些仅靠我等百余人分身乏术。于此,孤先做一决定,从百姓c灾民中选择有威望有才学以及有善心自愿为灾民付出的人协助管理百姓灾民,我们可称之为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并非公职,但可将经历义举记录于案,提拔干吏时,优先择取。”
    张大安眼睛一亮,这些日子除了粮食不足,最大的麻烦就是官吏太少。
    他们州府的官吏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无以为继。
    李元瑷这一手,大大的减免了主事者的压力,能够更容易准确的管制灾民。
    “其次,一直不计成本得失的赈济灾民太耗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