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80【财政赤字】(第1/3页)  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应民殿。
    内阁和部院大臣齐聚正在召开御前会议。
    已经六十八岁的宋应星依旧精神矍铄:“算上海外递解的银两去年的全国岁入已超过4000万两白银。但除去地方存留和皇室支取全年净亏83万两这是开国以来的第一次。”
    此言一出近半大臣都感觉不可思议咋岁入四千万还财政赤字了?
    宋应星随即解释原因:
    “第一北边设立三大都护府又是扩编军队又是设立驿站还要移民、修路和建城需要大量物资北运……”
    “第二便是文教。适龄学童越来越多各地学校不断扩建虽然提高了地方税收存留但很多省份依旧不够开支需要中央朝廷调拨银两……”
    “第三海外开拓。海外领土日渐增多需要设立总督、派遣官吏、调兵驻防。除了吕宋和马六甲其余海外领土至今都还在亏钱巨港勉强收支平衡……”
    “第四征讨缅甸。战争筹备好几年暂编巡检师、铸造火炮、打造船队、调派物资……这些都要花钱从开始筹备到撤军前后耗费300多万两。这还刚刚开头那些新占之地还要派遣官员、驻军移民、铺设官道、建立驿站、修筑城池……”
    说白了就是教育经费和扩张开支吞掉了太多太多财政。
    赵瀚笑着说:“诸卿不要忧虑三大都护府新开张什么都要砸银子自然有颇多花费。海外领地别看现在亏钱吕宋不就是个好例子吗?再多发展几年海外领土都是能赚的。至于西南新占之地二十年时间应该能回本二十年以后就能给朝廷送银子了。”
    历代王朝开疆拓土除了收复核心领土之外边疆地区大部分时候都在赔钱。
    因为你得维持官僚和军事系统还得大搞基础建设(驿站、驿道、城池)。明朝在朱棣死后边境全范围收缩主要就是扛不住财政压力跟军事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那些海外领地为啥欧洲殖民者赚钱大同朝廷却要赔本好几年呢?
    第一中国的殖民政策对土著压榨得不狠还算是比较要脸的。甚至还不断开设学校利用文教的力量试图吸收同化当地土著。
    第二欧洲的新占殖民地在刚开始的时候同样得亏钱投入。就拿荷兰占领台南来说即便把原住民往死里压榨但也足足亏损了六年最后借助汉人的力量才扭亏为盈(这个所谓盈利还没计算前期军费和基建开支)。
    “陛下”费纯提出自己的建议“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六省每年存留的税收都有大量盈余。臣觉得应当从存留当中扣出一些去援助那些贫穷的省份不能全都指望中央朝廷调拨。”
    这等于让东部支援西部、南方支援北方。
    并不是啥新鲜玩意儿明朝就经常这样搞只不过随意性很大没有真正形成制度。
    历史上的清朝这种模式就形成了制度。
    清朝的财政高度集权甚至不分中央与地方所以每年的岁入非常高。
    清朝一切赋税州府县能够存留的甚至还不够自己开销由布政司来汇总全省钱粮。省里向中央报告情况中央再请求皇帝决断对各省的财政做出分配。一部分留在省里(存留)一部分往省外递解(起运)。那些起运的钱粮输送到中央的叫京饷支援其他省份的叫协饷。
    如此做法能保证清政府有钱各省衙门也有钱。但是各州府县穷得叮当响地方官若不盘剥百姓别说自己贪多少就连正常开支都有缺口。
    这就逼得州县官员们疯狂征收苛捐杂税一层一层剥老百姓的皮。
    到了清代中后期油水最丰厚的州县职位几乎全在四川境内。因为其他省份正税太重州县官员剥不了多少。而四川因为明末被杀空用低税政策鼓励移民一直没有再调整过来。于是四川百姓就相对富裕啊可以攒着劲儿往死里搜刮搞得苛捐杂税是正税的好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十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