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七章 远恶军州(第1/2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到阳谷县,与娘子们疯狂了几日的西门庆得到了一个消息,急忙去县衙里拜会了阳谷县知县。

    知县相公得知西门庆来了,将他迎入府中大厅落座看茶,一起商议眼前的要紧事。

    原来,一个多月前河北东路沧州境内河水决堤,洪水席卷全境,沧州百姓半数死于这场大洪水。洪灾过后,沧州境内颗粒无收,牛羊死绝,灾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乞讨求活。

    沿途的凌州、高唐州和东昌府都无力赈灾,救助不了这么多灾民。目前,沧州灾民已然涌入郓州境内,遍布在阳谷、东阿、平阴等地。

    郓州南边就是梁山泊,山上有数千强盗,知府相公担心赈灾无力,灾民们会与那梁山强盗纠结成一伙儿,在山东一带为乱。因此,郓州知府下令,要求各县竭尽全力救助沧州灾民,勿使灾民再度南下,去往那梁山泊。

    阳谷县知县虽有心赈灾,但县里府库钱粮不多,济不得甚么事。迫不得已,只得一面向郓州城知府相公申报求援,一面联络本地富豪出手相助。

    西门庆是阳谷县首富,又与知县相公相交颇深,因此,知县相公首先就找上了西门庆,寄望他能够慷慨解囊,多设粥棚,安置救助沧州灾民。

    沧州,正是梁山好汉“豹子头”林冲发配之地,也是那“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所在的地方啊!也不知这么大的洪水,有没有意外地淹死那“小旋风”柴进?

    知县相公不愧是科举出身的人,见识广博。从他口中,西门庆了解了沧州为何会被作为发配重犯的远恶军州,会何有如此大的洪灾。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割瀛、冀二州之地建沧州,盖取沧海之意。

    对于沧州而言,沧海变桑田历经万年才演变成现实,而在同样一片土地上,桑田变沧海却几乎是在瞬间就可以完成。这其中,京杭大运河是造成沧州“桑田变沧海”的主要因素。

    历朝历代,由于管理不当,加上黄河的不断侵袭,福泽千里的运河却成为沧州这块大地上水患的始作俑者。

    西汉以前,今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如黄河、滹沱河、泒河、治水等诸水都是独流入海的。至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开凿了一条自滹沱河入泒河的平虏渠后,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都会流蓟州入海,海河水系遂告形成。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形成了互相攻略的混乱局面。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决战失败后,曹操对河北袁绍势力展开了战略进攻。

    袁绍之子袁熙、袁尚丢失河北后,北上勾结乌桓蹋顿不断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曹操为解除北部边患,进而腾出手来统一中国,计划北征乌桓。

    人马未动,粮草要先行。曹操知道河北平原一带,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有不少巨大的泊淀,“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他决定由董昭负责开凿两条南北走向的水道:泉州渠和平虏渠。

    建安十一年,平虏渠挖成,接通了泉州渠、新沟,运粮船能直抵涿郡。

    第二年五月,五十三岁的曹操采纳谋臣郭嘉的建议“虚国远征”。他亲率二十万大军、数千辆战车北征乌桓,用当地人田畴作向导,出奇兵攻下了柳城。

    此次北征曹操斩了乌桓首领蹋顿,攻破三郡乌桓,消灭了逃到那里的袁绍之子袁熙、袁尚等袁氏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结束了中国北方的分裂状态。可以说,圆满地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就是在北征乌桓大获全胜后,曹操九月回师途中,路过碣石,写下了著名诗篇观沧海,抒发了他胜利后的愉悦心情。

    紧接着,曹操又写了一首龟虽寿,更进一步抒发了他的伟大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