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六十九章 宋朝统治的滋味(第1/2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八百六十九章宋朝统治的滋味宋朝借助金军之力,收回燕地后,做出了让当地汉人痛恨不已的三件事。

    这三件事一是换官,二是授田,三是盐法。

    换官让大宋朝廷失去了燕地士人之心,授田让大宋朝廷失去了燕地百姓之心,盐法则并让大宋朝廷同时伤害了燕地士人和百姓的利益,使得他们心生怨恨。

    所谓的“换官”,就是大宋朝廷在获得燕地后,将原在辽国燕京地区各州县任大小官员的当地汉人大量调至内地任职,而另行指派宋朝内地官吏前往管理其地。

    也就是说,这些被称作“归明人”的前辽国官吏,全部被撤销掉原有的官职,让他们远赴东京汴梁城接受朝廷的考核授官,异地另辟它职。

    哽噺繓赽奇奇小説蛧

    用后世通俗易懂的话说,宋朝占领的辽国土地上,所有的前辽官员都惨遭“下岗竞聘再就业”。

    大宋朝廷之所以如此行事,表面上是意图笼络控制燕京汉人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将他们召到东京汴梁城面圣。实际上却是出于对这些前辽官员的不信任,不敢令其继续在原地为官。

    大宋朝廷如此换官,可是将这些燕地汉人中的士人害苦了。

    这些人首先须得自燕山府千里迢迢赶往东京汴梁城的大宋朝廷接受考核,然后又从东京汴梁城返回燕山府的家中。

    得到异地的任命后,他们又要从燕山府奔赴河东、河北等地上任,往复颠沛流离于道路上。

    更有甚者,在接受考官授职时,许多燕地中下层官吏还要受到大宋官吏的盘剥刁难,等个一年半载都不能得到新授的官职。

    被这么一番折磨后,许多燕地士人对宋朝大失所望,纷纷向东逃遁到金军控制的平州,投入了金国的怀抱。

    这些投靠金国的士人将宋朝东京汴梁城的情况和沿途的见闻都告知了金国的统治者们,让金军进一步掌握了宋朝的虚实。

    再就是令大宋朝廷声名狼藉的所谓“授田”,实质就是朝廷巧取豪夺,将燕京城汉人迁走,强占他们的土地后授给常胜军将士。

    这些被迁移的燕京城汉人有的回到燕京城后,与常胜军将士争夺田产,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四处求告无门,沦为赤贫之人。

    在燕京城受了宋朝委屈的这些燕地汉人怀着对宋朝的仇恨再次迁往金国。他们到了金国后,就如同当初在平州劝张觉叛金独立一般,纷纷鼓动唇舌煽动金军收回燕地。

    因为这些被强夺了土地的燕地汉人知道,只有金军击败宋军,占领了燕京城,他们才有可能收回自己的土地田产。

    如果说换官是伤害了燕地官吏士人的利益,授田是伤害了燕京城周边被强行迁走的汉人的利益,那么宋朝在燕京地区推行的盐法则让燕地的所有人都利益受损。

    辽国后期,燕云地区汉人的经济负担并不重。因为与苛捐杂税繁多,让百姓不堪重负的宋朝相比,辽国的税赋并不重,科目也不多。

    因此,燕云之地食盐、酒麹等物都价格低廉,普通百姓的生活比之宋朝百姓要轻松许多。

    这正是太尉童贯率军北伐时,燕地汉人并不愿被宋朝统治的缘故。

    虽然宋朝从金军手中收回燕地后,宋徽宗慷慨大方的免税三年以示恩宠,可是燕地之人却不是傻子,没有人为此感恩戴德。

    辽国统治燕地时,没有那么多重税,换成宋朝统治后,突然之间就增加了许多税赋。

    虽说可以暂时免交三年,可是三年之后呢岂不是要长期背负称重的负担

    对于百姓而言,重要的是不要收那么多苛捐杂税,而非巧立名目增加苛捐杂税之后,再减免几年,反把这当作统治者对百姓的恩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