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八十七章 和诜与杨可世(第1/2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七百八十七章和诜与杨可世太尉童贯见西军诸将装聋作哑,就将目光投向了自己一手提拔的两个亲信将领杨可世和王禀。

    西门庆来到雄州城后,王禀尚未领军到达。西门庆也没有与他会面之意。

    因为王禀现在与太尉童贯走得很近,西门庆怕见了他,王禀好心办错事,在太尉童贯那里说漏嘴,将他举荐给了童太尉。

    西门庆知晓童贯的北伐没有甚么好果子吃,此时当然不会主动靠近童贯和他的身边亲信。

    王禀为人更为沉稳,且他不是西军出身,此时不便抢先开口,于是他也将目光投向了西军出身的杨可世。

    太尉童贯在西北曾经征招骁勇善战的西军子弟,组成了自己的亲军胜捷军,杨可世正是这支军队的统领。

    杨可世是西军将领,由他率先表态最为合适。

    杨可世见状,只得硬着头皮起身向童贯建言道:“太尉,末将以为,事起之由,毫发未尝预,一旦临利害。若仓卒失计,我辈要领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国为重,愿熟计而后行。”

    杨可世是童贯一手提拔的爱将,此时却也请求太尉童贯不要仓促发兵,等到众将商量妥当之后再进兵。

    不是杨可世不知为太尉童贯抬轿,实是他出身行伍之间,知道战事险恶,对此战也没有把握。

    杨可世如此说,王禀更不好多说甚么了。

    种师道听了杨可世之言,不动声色地看了西军诸将一眼,心道我西军出来的将领,总还是与西军一条心的。我说不能打,哪个后生会来出这个头?

    太尉童贯听了杨可世之言,心头却是大为不悦,只是不好当众发作,训斥自己这个不通政治的爱将。

    此时发作,岂非正好让种师道看一场笑话?

    就在这时,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州知府和诜站出来为童太尉解忧了。

    和诜乃是京东西路濮州鄄城人氏,其家距离东平府阳谷县和济州郓城县都不远,算得是西门庆的半个老乡。

    和诜虽是担任知府之职,但他也算是将门子弟。他的父亲是大宋仁宗朝名将,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步军都虞候的和斌。

    和斌曾随名将狄青南征两广,平定广源州蛮侬智高之乱。

    在平叛之战中,和斌领兵一日飞度昆仑关,突击叛军侧背,为狄青战胜侬智高军立下汗马功劳。

    此后,和斌长期留守广西,威震南蛮与交趾国,为大宋南方边疆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和斌死后,他的儿子和诜以荫为河北副将,累官至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

    和诜有心如父亲和斌一样在边关立功,因此对军事极为关切。

    他在军中研制出制胜强远弓式,能破坚于三百步外,宋辽边境之人号为“凤凰弓”。此后,和诜因功进相州观察使。

    和诜坐镇雄州十年,常思朝廷必会对辽用兵,故而派遣了许多细作进入辽国境内侦察敌情。

    如今终于等来了朝廷北伐的机会,和诜素有建功立业之志,他立即拜见太尉童贯,为童贯积极地出谋划策。

    见西军诸将都有踯躅不前之意,急于求成的和诜岂能容忍?

    和诜当即对杨可世嘲笑道:“杨将军,你平时自夸能敌万人,胆气绝人,视堂堂之师如摧拉枯朽,怎地今日观了,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懦夫?”

    杨可世被和诜当面抢白,又见太尉童贯对和诜之言有赞许之意,只得忍气吞声,默然不语。

    和诜乘机越众而出,对太尉童贯请命道:“太尉,辽国天祚帝失踪,耶律淳谋朝篡位,燕京军民正是人心惶惶,分崩离析之时。

    太尉提十万雄兵来此,残辽的燕京指日可下,岂可为一些军中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