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三十四章 日益贫瘠的土地(第2/2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往往是农业的发展和土地问题决定了国家的强弱和社会的稳定。

    西门庆记得有一种说法,中国这两千年来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变迁,不过是小麦和水稻这两种农作物的一次接力而已。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几乎全部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而这些地区,恰好是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小麦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中国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从汉代开始,小麦的种植就在北方得以推广。到了唐代,小麦已经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此外,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它主要粮食作物粟、高粱等也都是旱地种植作物。

    小麦、粟、高粱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农作物,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

    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

    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更糟糕的是,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降雨不足,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引水灌溉。

    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得非常快,碱性的黄土失去水分之后容易产生板结,造成土地盐碱化,一年比一年贫瘠,以致于不能耕种。

    原本产量就不高的耕地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也就跟着持续减少。

    而在农业经济的古代中国,粮食就是财富。为了保持原有的粮食产出,不让自己的财富缩水,世家大户们必然要兼并更多的土地。

    中国北方土地兼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冲突农民起义。

    每一次战乱,在经过多年的战火狼烟之后,土地经过撂荒得到了少许恢复,人口也锐减,粮食欠产和土地兼并的矛盾趋于缓和。

    于是,社会才再次安定下来,由乱世恢复为治世,开始了新一轮消耗地力的循环。

    但是总体上,黄河流域土地的肥力还是在逐步下降。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两千年里,中国的农业开发程度不高,规模也不太大。当时黄河流域的生态情况良好,并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产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大规模开发随即展开。于是小麦种植导致的土地贫瘠问题开始成为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心腹之患。11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