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番外14:大辩论下(第2/3页)  宗明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5日至17日,进行全民公投,全国所有年满二十岁、不患有精神类疾病、非正在服刑的成年人在居住地附近的投票点进行投票。显然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很多人来到中原分享福利,即使这些人和他们是同族,最终投票的结果是反对废除《移民法案》。”

    “唔,”看完这一段,允熥舒了口气。即使仅是些简单的文字记载,他也能看得出,或者说猜得出在这过程中有多少博弈,在全民公投前最后的结果就已经决定了。只要是对国情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大多数人在日子还不错的情况下或许会支持放宽移民条件,或许会对素不相识的人捐款捐物,但绝不会赞同数亿藩国民众与他们分享福利的。

    允熥能理解皇帝为什么不行使最终决定权。现在的皇帝并不是大权独揽的皇帝,虽然在张子骞他们几人死后恢复了一些权力,但民主政治已经形成,皇帝绝不能随意掺和进事件中去,尤其是移民这种两方意见差距太大不可调和的事情;这种事情皇帝一旦表态,就会得罪另一方民众,动摇帝制的基础。

    但允熥不太理解为什么国会上院没有批准废除《移民法案》。废除移民法案对普通人未必是好事,但对上层一定是好事。国会上院大多是贵族出身的大学生,都是上层,他们为什么不批准这个对自己有利的议案?

    允熥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时中原人口10亿,小帝国联邦内的各藩国人口约4亿,允许4亿人口自由移居中原,会带来包括治安问题、卫生问题等种种社会问题,而且也不好解决;第二,移民的涌入,会压低本土工人的工资,引起社会动荡;第三,移民大量涌入,会解决劳动力不足与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但或许会导致失业金、工伤金、医疗金开支的大幅度提高,未必会让国家更好。

    考虑了一会儿为什么上院做出这样的决定,允熥继续看下去。“公投后,国会下院对是否修改《移民法案》、放宽藩国民众移民条件又进行了投票,这次在135票的支持下通过了议案。下院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议论,最终完成对《移民法案》的修改。”

    “430年7月1日,修改后的《移民法案》正式生效。当天出现了一波藩国民众移民中原的小高潮,无数人向刚刚设立的移民局递交申请。不过实际上移民条件并没有放宽多少,能够成功移民的人并不多,热潮又渐渐退却。从429年至今,《移民法案》没有再修改过。当然,也不需要再修改。”

    “在这次事件后,议会形成了人民党、团结党、共和党与工党四党并立的局面,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一个新的政党很快出现而且迅速崛起,这就是大同党。”

    “根据现有记载,大同党早在4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只是当时规模很小,是一个小党派;在一批新的党员加入,而且对党派宗旨进行修改后,这个党派才壮大起来。根据对新的大同党宗旨的分析,后来加入的党员很可能秉持的是第二次社会革命前‘康米尼斯特’党的思想,但因为民间对‘康米尼斯特’党的褒贬不一,为了尽最大可能团结民众,他们废弃了‘康米尼斯特’这个名字,加入了大同党。至于他们为何选择大同党,大同两字出自《礼记·礼运》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与‘康米尼斯特’主义有相似之处,他们选择这个党派也就不足为了。

    “大同党的宗旨是天下大同,主张建立大政府,所有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都应当收归国有,将非住宅用地收归国有,住宅用地交易也要进行限制;提高对工人等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的福利,保证粮食等商品的价格低廉;促进藩国进行改革,使之实行与中原一样的制度,等等。”

    “大同党的宗旨对于普通民众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改组后迅速超过其他小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