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九集 人石合一(第1/2页)  石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石道最新章节!

    人与石的信息碰撞,可因不同的感悟,或交织出绚丽,或沉寂于默然。

    因此,严格而论,应是禅石无标准,全在领悟中。

    不然,高深玄妙之禅学真被我辈简化世俗了。

    为了理解禅石的鉴赏,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著名雕塑家应邀雕百尊佛像。

    其自己觉得对人物雕塑素有研究而充满自信,遂按胸中之佛凝神雕之。

    佛成之日,邀方丈及众僧观看,皆面面相觑,齐日:“此乃人也,非佛。”

    其不解,遂在方丈导引下研佛典,悟佛法,观佛事,诵佛经。

    不觉时逾三载,忽一日恍然顿悟,觉百佛如在眼前,神态各异,一派庄严。

    遂动而雕之。

    佛成之日,又邀众僧观之。

    众僧皆面带虔诚,口呼“阿弥陀佛”,纳头便拜。

    何故?因前者徒有其形,而后者形神兼备也!

    鉴赏禅石,其道有三。

    一曰“赏其形”。

    老子云:“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大方无隅。”

    这里讲的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禅石作为审美客体,其形态或圆润饱满,或造形简洁,或线条洗练,或图纹含蓄,或无象无形……正因其形态简雅,而触发我们的视觉感受于一派虚无缥缈而又意韵无限的情境中,从而把心境引领到宁静祥和、淡泊清明的状态。

    为此,六祖惠能在论及禅悟时,曾提出以“净心”状态观照宇宙万物的修禅之法,即以清净无俗之心观物悟道,以实现禅意的追求。

    《庄子?天道》云:“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俗话说“六根不净,难以成佛”,确是经验之谈。

    当然,我们赏石不是为了“功德圆满”得道成佛,而是为了快乐,为了修养,以使生活工作和社会交际更成熟、更理智、更健康、更时尚。

    二曰“悟其意”。

    南宋学者严羽在论及禅与诗关系时云:“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若如此,石道更不可无悟。

    得石在缘分,赏石在意会,“石我一体,天人合一”。

    禅石以形为引,以意为神,追求象外之意蕴,使赏者进人超然物外、返璞归真之精神境界。

    禅石正是以其简洁的造形而给赏者留出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深遂的思想境界。

    或浑厚稳重,或简约从容;或宁静致远,或淡泊世情;或空灵传神,或秀雅清明;或虚怀人静,或拙朴沉雄……此番意境,虽因各自之学识修养,审美水平和悟性高低而有所不同,但尽在赏者意念之中。

    三曰“行其道“。

    世界是个万花筒,社会如同大舞台。

    人居其中,必将面对千万诱惑,经历八方磨砺。

    每人每天都可能面临许多压力、纠缠和无奈。

    清明者如登台唱戏,卸妆即还本色,仍是自然自由身;迷惑者如坠云雾,恍恍然脱胎换形,早已面目全非。

    如此乾坤万象,应以何道持之?

    于是,圣贤送来儒、释、道,以给世人释疑解难,导引不同之人群给人光明。

    赏石者可谓自成一路,面对繁纷世界,万千纠缠,知舍而得,因爱而愉,以诗书奇石陶情养性,持宁静淡泊而满怀清明。

    禅石在当今赏石界之所以备受人们追捧,正是因其简洁含蓄、清逸高雅、耐人寻味,能引领人们人静悟道,淡化忧烦,看破世俗,摆脱纠缠,进人自然清明和理智处世的心境而成为高境界的观赏石。

    当然,这种石头未必人人喜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