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 东营为仓(第1/2页)  大唐朝请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都进城了,张军从工坊出来径直去了县衙,也就是现在的军法(卫尉)部。找李应右。    现在刘承旨的办公室在凤翔县城那边,用了那边的县衙,李应右用了天兴县衙,府衙就成了张军的牙堂。    而原来朱泚的牙堂张军准备改一改,办成凤翔商业公司的总部。那地方宽敞,档次也比较高,正合适。    以后就是李应右和张军镇守天兴城,也是军城,然后刘承旨和高庆一政一商驻在凤翔城那边。    其实等新城全部按规划建好以后也就不用分天兴凤翔了,只能叫南城北城。都是凤翔府城。    一座占地近十平方公里的大城,也就比泾州城小一点儿,不过全是平地,实际使用面积远远高于泾州城。    张军之所以看中了这边准备着重发展做为大本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    东西八十公里,南北二十五公里的平原,河流众多土质肥沃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北西南三方抵山,只有东方开阔可直抵长安。    只要把秦州原州庆州拿在手里一锁,整个府境牢不可破,就算吐蕃大军来袭也只能绕路延州,而那样的话压力就小得多了。    风翔以南吐蕃下不来,是大雪山带。    北边还有朔方和夏绥两节度,抵御吐蕃的责任是大家的。    这也是为什么邠宁节度后期也往往会兼领朔方甚至夏绥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抵御吐蕃。单于府的责任主要是回鹘(含突厥)。    李怀光领河中尹,节度河中邠宁朔方夏绥,兼单于府都护,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倚重,把整个北方都交给了他。可惜性格有问题。    张军在衙门口下了马,把马交给守衙军士,李应右已经得了消息从里面迎了出来。    “某自行进去就是,你出来干什么?今日不忙?”    “郎君回来,职下应该迎接。这些时日职下早已经焦头烂额,还幸好高别驾能帮衬凡多。”    “某此次回来会把诸事大体分别一下,缓缓你的压力。”    “职下感激。”    “你不用高兴的太早,虽然分别,但仍然需要你来掌总,操心是免不掉的。短时日内某怕是没有空闲关心家中诸事。”    “能分些具体业务出去职下就满意了,掌总一事到是不难,郎君即然信任,职下定必尽心。”    两个人相携进了县衙。    张军还是第一次来这边,左右看了看,比府衙略小,格局到是差不多,里面胥吏脚步匆匆,一派繁忙的样子。    “家眷可是迁过来了?”    “谢郎君关心,已经迁过来了,在偏院安居。”    “张二哥家眷呢?”    “也已经迁妥,就在府衙左近,治安所隔壁。”    按照张军的吩咐,军法部在城中划片儿设立了一些治安所,专人值守,巡街治安。    其实本来唐制就有这个部门,不过是归县尉管,现在都收归军方了。县里的差役原本就少,现在都在做户口和田亩相关的工作,也管理市场。    “张二哥不在,家中诸事还须李五哥你多担待些。其余诸将家眷也不要冷落,正值用人之际,须让彼等安心才好。”    “郎君放心,一应将众家眷都安置在府衙周围诸坊,一应物事也是多有关心的,不会出任何问题。    现在城内坊间正在整修重建,第一批改造的即是诸将家众的坊里。”    “砖瓦窑已经正常生产了吗?”    “是。旧窑都在,重启并不麻烦,只是怕甄官署将来生事。”    “匆须理会,本府治下以发展为纲,只要对发展有利,什么条条框框都可以打破,若是有事某来担待,你等尽管安心做事就是。”    “有郎君在,某等自然不怕。”李应右笑着揖了一揖,表示对张军力挺的感谢。有个能担事儿肯担事儿的上官在,也是一种幸福。    “各项物资可厘清了?”    “还在分仓,”李应右笑起来:“缺时心慌,这一下子太多了却也是总感不安。”    张军点点头:“要以军民总分,凡军事必须之物要严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