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第一百二十五回(第1/5页)  康熙慧妃的躺赢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月里, 德妃平安诞下一子,四斤多重,白胖健康。

    康熙为其取名胤祯, 与四阿哥的胤禛撞了读音, 也不知是什么意思。

    宫里的人难免想得多, 这名字一取,佟贵妃便卧病在床,好长一段日子里惶恐不安,生怕康熙就要把胤禛给德妃带回去养。

    胤禛, 胤祯,兄弟两个用同样读音的名字,不就是在彰显血脉相连吗?

    但这事并没激起多少议论, 是因为有人出来挡墙。

    皎皎出海的消息在年后传出,然后迅速于京师中掀起轩然大波。

    但因有康熙一力支持,朝中又有一干宗室满蒙臣子在康熙与那日苏的示意下力挺公主有祖上风采, 虽有些酸儒文人有意参上一本, 但人家公主不伤天不害理只是出个海, 又没参与朝政,皇上还力挺着, 眼见都被扯到有先祖遗风上了,这些人也只能悻悻闭口。

    其实这本与政事无关,不过前些年海口封禁,导致现下国内对这方面约束要求还是很严格。如今海运方面市场逐渐复苏,西洋货物如钟表、海水珠等在国内都十分吃香,第一批出海的如其勒莫格可谓是大赚一笔,然后有不少人跟风。

    跟风的人多,便怕有人浑水摸鱼, 勾结外国势力,故而如今朝廷上对海运一事还是约束严格。

    皎皎作为当今长女,与额附出海,行为“出格”与否暂且不说,只怕影响也不大好。

    虽然康熙亲谒明孝陵在南方儒生士子中影响不错,但还是有南明顽固派坚持复国。当年开放海禁,朝中便僵持不下几个月,最后康熙咬牙下了决策,即便如今情势一片大好,大部分人对海上交流还是怀揣警惕戒备心理,如今想要造船出海,要经过相关衙门的层层手续,防止有人浑水摸鱼,勾结外国势力针对朝廷。

    而公主出海,势必会带起一股浪潮,何况固伦嘉煦公主额附还是前明降臣之后。或者说,这些大臣们最在意的无非是安隽云的身世。

    除此之外,另一个要紧的点,就在于如今天下崇孔孟之说,皇帝牵头推崇儒法,推程朱理学,公主如此行为,有时女子谦卑恭谨持家教子之道。

    这是大部分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本该把安隽云的身世理推清白了,然后把大锅扣给他。如果是他主张出海,夫唱妇随,皎皎便可以安然抽身。

    但康熙没有这么做,他只是将朝中真正对安隽云身世十分在意的满蒙大臣按住,没叫这件事发出来。

    在另外那些大臣安静等待皇帝动作的时候,什么都没做。

    这叫好大一票摩拳擦掌打算借参额驸出身不同,出海怕有隐患来打公主“无妇德女贤之道之行”的大臣打算落空,满怀疑惑。

    他就这样明明白白地将是皎皎想要出海摆在了明面上,没有半句替皎皎辩解推卸,但他口中一句“吾儿嘉煦,有先祖之风,志怀远大”,便足以胜过千万句辩解了。

    前朝如此,瞧着是顺顺利利的,其实那日苏私下没少运作,康熙也示意宗室与近臣出力不少,才保皎皎没落上个难听的名声。

    宫中也不安静。

    出人意料的,对这件事,太皇太后竟然毫无不满,只召皎皎入宫,缓声询问她都做了些什么准备,见她言语详尽,偶尔发问也能对答如流,甚至对海上气候变化、如何应对风浪都颇有了解,便点点头,又语带感慨地道:“皇太太老了,走不动了,皎皎替皇太太去看看。”

    这话说出来,很快便在宫中乃至京师中传遍。

    娜仁便明白了太皇太后的用心,她是要用自己将皎皎的名声从意料之中的“恣意妄为毫无妇德之女”里捞出来,将皎皎执意出海的行为化成孝道。

    当今天子以孝治天下,公主孝敬太皇太后,理所应当。

    这一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