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9、大周忠臣史从云(5000字)(第2/4页)  五代河山风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里的知识,慢慢也琢磨出一套自己的东西,他越发对战争,对局势有自己的清晰看法。    回正阳的路上,他在心里大体把这场战的全局过了一遍,觉得这里局势和当初在山西很像,他们已经在正面会战中取得优势,但是没有战略支撑点。    所谓战略支撑点,就是能作为交通枢纽的坚城,如寿州。    人是要吃饭的,打仗的辎重,如甲胄,兵器,箭矢,皮革等等都有磨损消耗,每打一场战下来,报废的矛杆要换新,甲胄需要铁片、牛皮修补,大量弓弩箭矢需要补充,还有披在身上防尘土和盔甲发热的罩袍布匹,受伤战死的马匹牲畜等等.......    几个人还好说,数万人的大军在一块,每天的自然损耗都不少,打起来战来更是天文数字。    其中铁器损耗更是大头,这年头多数人煮吃的都是用陶瓦罐,就是因为铁贵重。    如果没有稳固的战略支点提供稳定粮草辎重运输,这战肯定打不下去。    寿州坚固,又是处在淮河中段,下游南唐水军支援没那么容易,也不像西面的的光州有大别山阻隔,运输进军都不方便,是理想的战略支点。    如果周军拿下,可以顺着汝水、颍水运粮食辎重,走淮河东进到寿州囤积,大军在寿州补给,发兵淮北各地,战就会很好打,后续源源不断。    同样,如果他们拿不下寿州,寿州一直在南唐手中,唐军依旧可以从淮河东面的濠州、泗州、楚州等地源源不断把兵力和粮草辎重运输到淮河沿岸前线,那战就打不完了。    而且楚州还有运河连接长江,南唐国东都扬州,西都金陵(南京)都在长江边上呢。    此外还有庐州(合肥)!    庐州也是个要地,从那里走长江到巢湖水域北上,随时都能获得充足的物资和补给,随后增援到淮南的广大地区。    这两个战略支撑点还在,他们杀再多南唐士兵也无济于事,源源不断的士兵和补给会沿长江、巢湖、运河等水系补充到淮南,战事持久,他们只会被慢慢耗死。    南唐军队能不能打史从云保持怀疑。    和他交手的刘彦贞、成师朗确实不行,但南唐的刘仁赡在寿州靠着数千人已经顶住李谷大军三个多月围攻。    且南唐富庶,谷米满仓是人尽皆知的,何况大周背后还有北汉和契丹在那虎视眈眈。    李筠的昭义军和符彦卿的天雄军等能不能顶住北面压力也是未知数。    如果要史从云自己来打这场战,他自觉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赶紧集中所有兵力把寿州和庐州拿下。    至于剩下的光州、舒州、扬州、和州、秦州等地不急着去打。    这两地方就像当初河东的太原,没有太原,周边州县占再多都没用,契丹人一来都得丢。    没有寿州和泸州,淮南的地他们也占不长久,南唐增兵之后迟早守不住.......    当然,这些只是他自己的想法,史从云也没傻到会去跟官家说。    他可是亲身经历过官家的怒火,李谷只是为保全大军,怕浮桥被毁后路被断,从寿州退到正阳官家就气成那样,差点拿李谷问罪。    官家急于求成的心思再明显不过,这时候让他不要乘胜进军攻取淮北诸地,把兵力全部集中起来打寿州无疑是触官家的霉头,自己找死。    史从云骑马背上吹着带花香的春风,看北面旌旗猎猎,向东开进大片人马,心想自己是不是飘了,居然质疑五代第一明君哩。    .......    史从云见到郭荣并不在正阳镇内,而是正阳东面一个叫下台的小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周边环绕众多桃树,大军中军行辕就停在村子正中。    外围已经有大量兵马,把这个小小的村庄围了里三圈外三圈。    村里的百姓没见过这样场面,都紧张张望,不过官家向来爱护百姓,有他约束,百姓与周军相安无事。    靠近外围后,史从云首先见到的是面上带笑的李谷。    李谷依旧带着一股世外人的气息,见他过来抚须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