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91 章 贡院疑云13(第1/3页)  送你一支穿云箭(探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隔数日,当束穿云再次见到那位在十里街上欲跳河的秀才时,几乎要认不出来他了。

    在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小茅草屋中,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角落里地上随意摆着两只缺了口的粗陶碗,三块石头搭了个小灶,灶上摆着一柄黝黑的铁锅,铁锅里的面糊还剩下了一点底。

    束穿云走出茅屋,问李捕头:“吴庆山人呢?”

    “去他姑母坟上了。”

    原来这吴庆山本是兴吴县长远镇人,因自幼双亲皆亡,吃百家饭长直八九岁大,才被一个远房的姑母收养,来到了平湖镇。

    而李捕头派去寻吴庆山的人,去的全是长远镇,吴庆山的籍贯写的是长远镇。

    在被姑母收养前,吴庆山不过是个街头乞儿,根本没有大名。

    吴庆山这个名字,听说还是他拜了先生启蒙后,先生为他起的。

    李捕头派的人在长远镇遍寻多日后,才打听到吴庆山的一点讯息,顺藤摸瓜下才找到了他在平湖镇的姑母家。

    只是他们刚到平湖镇便听说吴庆山的姑母前几日过世了。

    吴庆山的姑母家里还有两个女儿,收养吴庆山皆因没有儿子,想寻个能为他们夫妻养老送终的人。

    可没成想,还没等到吴庆山为他们养老,夫妻两个却早早的去了。

    “吴庆山姑父是怎么没的?”

    有捕快去寻吴庆山,在等待的过程中,束穿云随口问李捕头。

    “听说是上山摘果子,失足掉到了山下,人找到时已经断了气。”

    “何时的事?”

    “三年前,那时吴庆山刚中了秀才,后来他还为这位姑父守了三年的孝。”

    斜倚着茅屋前的草棚一直不曾开口的元泊,闻言呵呵冷笑两声道:“真是比亲儿子还孝顺…”

    束穿云一想到吴庆山因为没参加考试便要跳河寻死的行为,不由随口附和了一句:“可不是嘛。”

    李捕头嘴角抽搐,心道这两人是什么铁石心肠,话里话外全是嘲意。

    他这一番暗自嘀咕,自是不知元泊和束穿云的心思。

    束穿云又问李捕头,“吴庆山姑母是怎么没的?”

    “据说是积郁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在吴庆山去平江府参加秋闱试后一病不起,吴庆山从平江府回来后便没了,他葬了姑母就住在了这里。”

    束穿云心中疑虑,向元泊的方向看了一眼,却见元泊用扇柄轻点着掌心,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竟然这么巧…”

    李捕头刚想问束穿云“怎么巧了”,就见他手下捕快的身影从不远处的草丛里钻了出来,身后还跟着一人。

    遂开口对元泊和束穿云道:“回来了。”

    束穿云朝李捕头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白衣人影正轻飘飘的跟在身着黑衣的捕快身后,像一个幽灵般飘移。

    果然就是那日跳河的秀才。

    数日不见,本来瘦弱的身躯愈发的形销骨立起来,胡子拉碴的脸上几乎看不出从前清秀的模样。

    只那份忧郁的神色和那日见时并无二致,想来未能参加秋闱考试和失去亲人的打击同样让他难过。

    吴庆山大约还不明白官府寻他何事,看着茅屋前的束穿云三人有些疑惑,许是这些日子过的清苦,见了人依旧有些木呆呆的,眼神里没有一丝光彩。

    “咳咳,”李捕头见束穿云和元泊那二人没有要问话的意思,只得轻咳了两声道:“你就是吴庆山。”

    吴庆山垂着头木然答道:“是。”

    李捕头想了想又问道:“本捕头听说秋闱考试有一人缺考,那人便是你了?”

    这话本是明知故问,却不料似戳到了吴庆山的死穴,只见吴庆山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