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科研(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第3/4页)  从大学教师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表,准备凑够5篇了再一起发出去。

    要是一口气全部刊登了那才过瘾呢。

    这就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说不准,学校还会来个破格提拔呢。

    其实,现在的沈光林在京大物理系大小也已经是个名人了。

    因为,经过他帮助的老师,又有两篇论文发表了。

    这可是物理系的大事!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们能够发表三篇国外期刊论文,物理系的科研能力委实不凡。

    沈光林目的很单纯,他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他想要塑造不坏金身,想要提高社会地位和话事权,那就要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学术人”,肯定不能一直当个工具人混个第二作者。

    或许,一路这样走下去,将来做学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沈光林读大学和研究生的时候研究最多的就是石墨烯,这是诺贝尔级别的成果,肯定不能一下子放出来。

    而且做实验也是要花钱的。

    反正现在距离石墨烯被发现还有很多年的时间,这个成果的实现难度最低,应用前景却最广。

    其实,现在国内科研的生态还很初级,十年运动造成的伤害很大,到现在还能够坚持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很少了。

    而这些科研工作者中能够跟上国际进度的就更少了,从老师们写的的论文里就能发现这一点。

    这还是京城大学,要是其他科研院所估计更差。

    大家大都是在追赶和学习国外的最新研究,要想有所创新,很难。

    沈光林帮着他们修改论文其实就是在做创新,很多时候都夹杂了不少私货,这也是为了提高中签率,免得花钱打了水漂,破坏了自己神级翻译的名头。

    甚至,沈老师做的还比较巧妙,他修改的论文,都会找老师探讨论文中“论点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引诱,说服老师们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这样发表的论文就是他们自己的“成果”了。

    所以,50块钱没那么容易赚的。

    相比较而言,还是把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更简单一些,甚至直接翻译抄写过来就行了。

    “抄写”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能够抄写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都已经是高端份子了,这就是所谓的“自力更生,填补国内空白。”

    次一等的学者只能捡冷饭,烧土灶,把一流学者已经转化的成果自己再重新转化一下,这样依然有市场,至少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在,大家的科研经费都非常缺少,因此,在这个年代大家的研究方向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理论物理方面。

    毕竟,大家都没钱。

    想做实验研究没钱简直是不可能的。

    一部扫描电镜要多少钱?一台分光镜要多少钱?一部分析天平要多少钱?还是理论研究更实际一些。

    做理论研究的话,只要能够读的懂这些国际期刊,就已经算是跟上国际研究进度了。

    毕竟,他写的我看懂了。

    然后翻译过来,自己添油加醋去发表一篇国内版论文,有事甚至只是翻译一下,换个裤衩,这就算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沈光林具有懂英语这种先天优势,着实让不少老研究员羡慕。

    但沈老师是不屑于干这样低级搬运工的事的,因为具有40年的超前眼光,无论再前言的科技,他也是能够看得懂的,并且知道这些论文中的观点正确与否。

    其中,指责别人,挑出别人论文中的毛病也是一种拥有先进水平的体现。

    沈光林自然没有资金也没有设备做重复实验,但是他知道别人论文中的错误,而且还知道这种错误是怎么产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