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第 18 章(第1/4页)  七零农场小媳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ul class=tent_ul>

    从西南省到羊城乘坐绿皮火车要五十二个小时, 赵菀香和范红英上午走的,到达目的地刚好晌午。

    范红英之前给家里打了一封电报,通知家人接站。

    两人跟着人潮到了出站口, 外面就有人挥着手大喊,“红英, 红英!”

    “妈,爸!”

    范红英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眼里瞬间有了热泪,连忙挥手答应。

    支边青年每年只有过年时,才能请假回一次家, 假期不到半个月。家里有路程远的,一来一回光路上就能用了一半时间,跟家人团聚的时间非常短暂。

    范红英距离年前有好几个月没见家人, 早想他们了,检完票就挽住赵菀香胳膊往外走。

    一出去先跟父母抱了抱,就给他们介绍赵菀香, “爸,妈,这是我在队里的好朋友,她叫赵菀香,她还是我们连长对象,跟我们连长快结婚了!”

    范爸爸在某家航运公司任经理, 范妈妈在医院当护士长,两人穿着打扮都比较好, 为人很热情。

    又是“恭喜”,又是“你好”地跟赵菀香握手,欢迎她来羊城, 关心她累不累,饿不饿,接过行李后专门带她在火车站拍了张照片留念。

    然后一行四人坐上公交回家。

    七十年代的羊城经济在全国也是领先,到处可见拔地而起的五六层楼房,马路是双向两车道,两边绿树成荫,沿路有广场,大厦,各种各样的店面,街上清一色的自行车,也有公交和电车。

    在公交上范爸爸和范妈妈一路指给从没来过羊城的赵菀香看标志性建筑,经过的江水大桥和船舶。

    赵菀香兴致勃勃的。

    等到了范家,才知道他们家住在老羊城的洋楼别墅区,这边的房子在六十年代改造的时候被上面没收,后来重新安排了住户,一个院里住着四五家人。

    范家这个院里住了四户人家,他们家住主楼的二层,房间布置的很温馨,格局和视野都很好。

    范爸爸范妈妈知道闺女带人回来,早上就请了假买菜买鱼,买肉和虾,做了一桌子好饭。

    席间说起农业大棚,范爸爸道,“我翻了下历史资料,也问了问人,说起来咱们国家还是温室技术起源最早的国家。秦朝的时候就有了反季节花卉,发展到宋朝的时候,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只不过受材料所限,当时用的是油纸,或者浸过一层油变得不透气的帛。到了近代的话,我们国内煤炭省农学院的一名学生,无意间发现地膜覆盖,在六几年的时候就向农业部提出小拱棚,大棚,甚至薄膜鸡舍防寒,一些农牧业上的应用。北方那边天寒地冻,这项技术就用得比较早,不过因为材料问题,暂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开来……”

    范爸爸一看就是文化人,讲起来头头是道。

    赵菀香只知道温室大棚,没留意过它的历史起源,头次被科普后油然而生的震撼和自豪。

    她以前一直以为大棚从岛国引进的,现在想想,自己国家正儿八经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业方面的技术和研究,怎么少得过其他国家。

    不过现在问题还是出在材料上。

    她道,“范伯伯,这边的塑料厂现在发展怎么样,有没有专门生产农业地膜的?”

    范爸爸摇头,“据我了解,大多数厂子里还是用橡胶做雨衣,肥皂盒之类……这样,下午我带你们去新兴塑料厂走一趟,他们厂子里做食品化肥和农药用的塑料薄膜包装,就看能不能接受大尺寸订单了。”

    赵菀香客气地问会不会耽误他工作,范伯伯很好脾气地说不要紧。

    倒是范妈妈工作十分繁忙,饭后就先回医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