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29惊天下,全新科举制(第1/3页)  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又到一年一度科举。

    今年科举制度,又有很大的变动。

    年中的时候,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震动全大唐,震动天下每个读书人,李世民步子迈得很快,几乎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大唐科举新制拟定,昭告天下。

    以前的科举,不过是朝廷组织的一场考试,既无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没有深入至州府县,这种科举,更多是一种形式。

    这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制度,在实施之创,就得考虑它能到广泛的拥护,否则它就没有生命力。

    而显然,李治给李世民提出的建言,李世民全盘接受了,而后依靠这个方针,选择扩大科举规模;

    此新制将在一年后实行,终究,要给大唐学子们一个适应时间。

    以后科举分为了县试、乡试、会试三个等级。

    和以前举荐制不同了,任何人想要高中进士,就必须先进行县试、州试和乡试,此后再进行会试。

    中县试者,为童生。

    中州试者,为秀才。

    中乡试者,为举人。

    中会试者,则为进士。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

    从秀才开始,高中者就有了功名,得了功名,便有了一定梯级数额的田亩免除赋税权力,但也仅此优惠而已。

    功名至举人者,即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

    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若无举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至于二品以上,那肯定得是进士及弟了。

    所有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经史文章、诗词之外,竟还考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知识,即所谓通识。

    题目出自论语、春秋,经史文章有字数规定,内容要求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议论当今政事,并且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非常类似明清科举。

    终究大唐大部分读书人,还是以熟读经史为主,若是不将这个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只怕天下非要大乱不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终究你不能马上就把科学知识作为主考内容。

    当然,作这样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你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运用文字,同时还要有足够智慧,当然这只是前提。

    结果则是,在短暂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锦绣文章。

    所以,但凡能考中的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富有智商之人。

    这样的人,无论作诗、或是作词,都是能手到捻来;

    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接受能力,不耽误他们继续学习治理实务。

    当然,科举,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玩废了。

    只是当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至于将来这新兴士大夫阶层产生新的矛盾,显然是现在去考虑,则是为时尚早。

    因为就稳定发展而言,任何一个新兴阶层,未来都可能产生尾大不掉的麻烦,可比之当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占主要成分,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也是一个看点,譬如,通识试里,就引入了一些《老子论格物》、《农学》书中的内容,而这其中《农学》的内容还占有不小份量。

    大唐是封建农业社会嘛,当官不会《农学》,你怎么领导子民?

    其实考甚么,不重要,真正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