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张 陶文举的分析(第2/3页)  奋斗在五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让他们折腾去好了。

    ......

    日暮黄昏,秋风瑟瑟,陶文举仰头,望着宋城西门三丈高的土黄色城墙:“宋城,我又来了。”

    陶文举回头看了看身后跟着的禁军,初次来宋城时是一个满员的指挥,共五百人。

    现在还剩四百七十二人,除了死在宋城的四人外,在河南征税的途中跑了一些,被陶文举派去执行任务,又消失了一些。

    这折损的二十八人,都被陶文举联合柴贵上报成了逃兵。

    带着宋州官吏出城相迎的窦侃不满地抖了抖马缰:“天色已晚,还请陶舍人尽快入城。”

    “那就进去。”陶文举面带微笑,带头进入宋城。

    还是熟悉的兵营,还是熟悉的院落,陶文举又住进了当初住的那间院子。

    从窦侃办的接风宴回来,陶文举喝了口热茶,和侄子陶爽坐在房中论事。

    在这一个月里,陶爽成长了不少,办事越来越精练,帮了陶文举的大忙。

    陶文举对这位侄子现在是愈发满意了,决定等宋州竹奉璘的案子了结,回到开封就向朝廷举荐陶爽。

    向朝廷举荐官员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陶文举觉得自己的这位侄子,勉强够资格当官了。

    “二郎,你可知,范相公让我来宋州的本意?”陶文举带着考校的意味望向自己的侄子。

    经过一月的历练,上千里的跋涉,陶爽从外貌上看显得稳重了不少,颌下也蓄了短须,略加思考后陶爽答道:

    “王谏议位高权重,又是陛下近臣,是陛下派来监察此案的;

    彭推官是审讯老手,精通刑名,他才是真正负责审案的官员;

    至于叔父,叔父之名已经传遍官场,小侄以为,范相公之意,是想让叔父威慑宋州官场,毕竟此案很有可能涉及官员。”

    陶爽陪同叔父这么久,已经知道自己的叔父就是一名令人生畏的酷吏,能够镇住不少官场里的魑魅魍魉。

    此行陶爽也陪同叔父去过陈州,对于彭美这个陈州推官有些了解。

    陶文举闻言欣慰地笑道:“二郎所言不错,范相公之意,便是要让我盯着这帮宋州的官员,关键时刻,用点刑应该也是可以的。”

    自古就有有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但这只是官场上默认的规矩,并未明言写进律法,只要不惧怕背负骂名,动一动刑是很管用的。

    陶文举猜度,范质派他来宋州,恐怕就有这么层意思在里面,竹奉璘一案里的水很深,必然有官员参与其中。

    “陈推官今日上午已到宋城,要小侄去叫他过来吗?”陶爽提出了建议。

    彭美离得近,随行的人员也少,就带了个跟随多年的老仆来宋城,所以来得最快。

    王敏此刻还在路上,预计要明天下午才可到宋城。

    像王敏这种级别的官员离京,一般都需要应付几次宴会,以及郭荣的一到两次召见,才能出发,需要耽误不少时间。

    陶文举摇了摇头:“不急,陈推官他知道的恐怕也不多,此事我们可以明天去拜访宋州的吴书记。”

    “节度掌书记吴观?”陶爽语气忽然软了下来。

    陶爽在宋州就是被节度使府的人骗得很惨,心里有了阴影,一听到吴书记就下意识地有了反应。

    “嘿,就是这位吴书记。”陶文举笑道:“上次我们与他是敌,这次却并非敌人,可以寻求合作。”

    “侄儿不懂,叔父为何能断定竹奉璘一事,与节度使府没有关联呢?”陶爽想不明白叔父的自信从何而来。

    陶文举并未作答,不慌不忙地用手指捏起桌上一颗糖炒栗子放入嘴中,很甜,陶文举连着吃了几颗,怡然自得。

    陶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