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章 知行合一(第2/3页)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学嵌刻起来,他要让大汉的年轻人都知道,并且作为座右铭,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其实,在赵广宏大的设想中,大汉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还不完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落实,但他的精力又实在有限,只能挑几项重点拎一拎,其他的就交给苏绍、马融、黄崇、诸葛尚、诸葛诠等年轻人来完善。    可怜苏绍、诸葛诠等几位,吟诗作赋的日子自此一去不复还。    他们撰写的文书,也越来越向赵广在二大上做的两个报告一样,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枯燥的让人听了发狂。    大汉,少了几个诗人、文学家。    多了几个实干的人。    ——    长安。    百废待兴。    城市建设工程的序幕刚刚拉开。    按照赵广的设想,仿照唐时长安模样,分工明确的坊里正在规划,负责这一项事务的陈寿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陈寿怎么也没想到,这长安城扩建和改建任务会落到自已头上,但赵广却理由充足的对他说:“承祚,你可知道知行合一的道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没有实践的经验作为基础,你书写的再好,也是水上浮木、空中楼阁,徒被人指责笑话。”    知行合一。    赵广的这一句话来自于明代著名的心学家的王阳明,在三国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心学流的精髓,杀伤力非同小可,陈寿自诩读书方面少有遗漏,但知行合一却从未听说过。    “君侯,这是春秋诸子,还是战国百家的学说,我怎么没有看到过?出自哪一家的言论?”陈寿急切的追问道。    “哈哈,承祚要想知晓,先把这长安城建好再说。”赵广见陈寿上勾,心中不由得大好高兴。    忽悠一个史学家干实事,做实绩。着实不容易,但瞧着陈寿最近越来越往书呆子方向发展,赵广觉得有必要好好的纠正这一倾向。    三国的历史,自然有人去记录。    至于陈寿,还是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取跟上关中根据地的发展步伐。    陈寿被赵广推着往前赶,和他一样痛苦的,还有魏容、寇林、马承等一帮从队率、都伯、军侯升级上来的将校们。    实战经验他们一个个比谁都丰富。    但理论却是一摸黑。    具体这仗为什么这么打,没几个人能讲明白,许多时候,他们还不如参军李球说的清楚,讲的明白。    这一次,这几位老资格的将校被赵广悉数一网打尽,全部抓捕进了陆军学院,成为大汉长安陆军学院的第一批学员。    学院的开场白,是赵广厚着脸皮宣读的致词!    这类的欢迎词,后世网络上抄抄就是一大堆,只要改几个字就行,赵广有系统面板的加成,记忆力方面提高了不少,一篇洋洋洒洒的范文宣读下来,半个时辰还没有结束,让聆听的魏容、寇林等人一个个不自禁的昏昏欲睡起来。    军事学院开课的第一讲,是大将军姜维主讲。    姜维的高超军事指挥能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局部战场的战术方面,可以说炉火纯青,他第一课讲的案例:沓中剑阁回援阻击战。    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著名战役。    蜀汉军队面临的困难,比想象中的要大的多,而姜维的指挥才能,也在这一次战役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幸好,诸葛诠并不喜好军事,没有在陆军学院的学员中,要不然的话,听到自己老父亲被戏弄的团团转,只怕脸上要挂不住。    在加强将校军事能力培养的同时,赵广开始在关中的县、亭、里三级组建民兵组织,县设都伯一名,领五十人,亭设队率一名,领二十人,里设伍卒一名,领五人。    赵广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建立军队的预备役队伍,为下一步的根据地扩张和应对可能的敌人作好准备。    民兵的出现,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逐步的瓦解掉原有的坞堡兵的力量。    坞堡这种特殊的自卫型民间组织,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盛行一时,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在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