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架感言(第1/5页)  虞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这书的几个问题,想要接着上架谈一下。

    第一这本小说我准备写一个系列,高皇帝我想说的是朝代末年,士人朝臣的选择。

    文皇帝朝代就主要讨论一个新的朝代如何安稳渡过动乱期。

    仁皇帝(本书)就是讨论前朝遗民的心态。

    武皇帝(耀棣)就是国立强盛之后,君王的选择,当然按照我的设定,武皇帝最后会有失败,但是无伤大雅。

    昭皇帝,如何中兴,如何挽救武皇帝带来的损害。

    惠皇帝,虞朝最鼎盛的时期,如何由盛转衰,有外部变化,也有内部变化。

    宣、成、安、三帝我只是有大概构思,但是没有具体想法。

    到了神帝,我也是构思到了末期,他想要中兴,废除古制,结果让虞朝更加衰落。

    孝帝,这个构思就多了,孝帝改革大方向都写好了,最后也因为孝帝刚愎自用,所有新政都以失败告终。

    哀帝虞朝彻底灭亡,虞朝忠臣无力回天,完成一个轮回,写高帝的时候,主要笔墨在新朝,而哀帝就注重旧朝这边。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其实就是读史书的时候,一种冲动,我设想一个没有工业化冲击的封建社会会走向什么道路,有没有完美的法子能够让朝代延续下去,高皇帝的朝代是我心目中最为完美的时代,但是随着自己写着写着,我才明白,这个完美其实不堪一击,只是一种空想空谈。

    我不断修正,不断改进,最后也是越来越绝望,因为封建社会最大的弊端是任何权利都操控在皇帝手中,皇帝英明天下就无事,皇帝若是昏庸,任何法子都不行。

    最后哀帝是我最为理想的一种破灭,当然我还是想写,因为只有不断写着,才能明白,朝代的成败兴坏,这也算自己读史的一种乐趣吧。

    第三,为了这本书,我准备了很多,关于各种设定大纲都已经写了,大约二十多万字,这里就贴出一小部分来。

    比如大地图的二十二府。

    北四府是幽燕府(幽州和燕州,魏朝龙兴之地,于是合二为一,设立幽燕府。)

    宴元府,最小的府,作用就是保护幽燕府,魏帝当初设立的原因,就是要找一个屏障,日后退后幽燕府,也有容身之地。

    上阳府,北方最重要一处要地,在三代的时候,是中原,后来因为北狄入侵,赵朝放弃北方,南下之后,就放弃了,后来魏武帝收回,勒石颂功,于是设立上阳府。

    云歌府,北狄地盘,魏武帝再收回上阳府之后,追亡逐北,乘胜剿灭狄人,狄人最后投降,那时候恰好有卿云出现,有朝臣做卿云歌,于是命名云歌府。

    西北二府,梁州府,原本的梁灵十八州,因为各地交通不便,在魏朝的时候也没有设立府,虞朝兵不刃血收下之后,于是就设府了。

    青州府,梁灵十八州之一,因为武凉府还有新合并的梁州府太大,于是两边同时拆了一部分,就成了青州府。这书的一部分重点就在青州府。

    山西二府,武凉府,这是赵朝南迁之后根基,也是当时的粮仓,原本有二十二州,魏朝设府,虞朝拆了一部分出去。不过在虞朝后期,这个粮仓地位就转移到了河左四府了。

    陇右府,这是赵、曹、宋三朝的根基。原本的京畿之地,后来陈朝实行五京制,陇右府的京城也成了西京,魏朝虽然废五京,还是保留了西京这个称呼,虞朝时候也保留,文皇帝年轻时候主要发生在这段时间。

    西南二府,益安府,原本的巴国,在宋朝才被政府,被化作五州,到了魏朝设立府。

    祥云府,魏朝时候平夷族,占了一部分,在文皇帝时候还没有完全占领,要等到武皇帝登基的时候,才彻底占领。

    河左四府,玄河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