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章 蝌蚪游水(第2/3页)  日月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候,何尝不是如此?

    要说,杨波一个大老爷们,还要给人科普这种属于妇科范畴的医学常识,也是勇气可嘉,实在不易,但既然沈燕青打定主意要从医,她自己亦是一个女人,这些医学常识便十分必要了。

    沈燕青深知,杨波不会没来由地骗她,但她半信半疑,直到杨波送来这台显微镜。

    正是这台显微镜说服了她。

    早前,杨波请尤素卿帮他招揽能工巧匠,头一批里,便有个善做绣花针的工匠,姓扈,只是杨波并没有绣花针给他做,便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磨玻璃镜片的任务,还给他找来一具泰西人的望远镜,让他照葫芦画瓢,也弄出一具望远镜来。

    出乎杨波意料的是,扈师父对研磨透镜并不陌生,声称年轻时给人研磨过老花眼镜。

    其实是杨波不知道,透镜制造技术在中国,古已有之,只不过用的材料是水晶,用来研磨老花眼镜,后来在有元一代,马克波罗把中国的眼镜带到欧洲,欧洲人这才学会了磨制眼镜的技术。

    现时,欧洲人用相对廉价的玻璃来磨制眼镜,眼镜的价格也便宜起来,反过来促进了透镜磨制技术的改进,泰西人的望远镜便是透镜磨制技术的延续,如此而已。

    扈师父倒是能干,很快便弄出了一副望远镜,有了望远镜的经验,在来做显微镜,便容易多了,杨波得知沈燕青有行医的意思后,就势让扈师父开始做显微镜。

    杨波制作的是复式显微镜,他知道这需要几只透镜的组合,一个单凸面的物镜,一个两只双凸面透镜的目镜组合。

    可是,杨波并不知道每个透镜的焦距应该是多少,索性让扈师父研磨出一组透镜,焦距从几个毫米到几公分不等,然后再由沈一鸣从中选出合适的组合,沈一鸣跟杨波学习过光学,几经摸索,终于做出了一台外观尺寸尚可的显微镜,送来一真医馆给沈燕青使用。

    有了显微镜,杨波便开始向沈燕青灌输有关细菌致病的道理,跟她解释,先从‘病从口入’这句俗话背后隐藏着的科学道理讲起。

    杨波取来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让沈燕青亲自观察,她果然在显微镜里看到观蠕动的活物。

    沈燕青骇然,佛说,佛取一钵水,一万八千虫,竟然是真的?

    沈燕青一阵震撼过后,倒是相信了杨波口中的一个新词儿,细菌。

    沈燕青从此便兴趣盎然,取来各色样本,譬如从杨波牙缝里,舌苔上刮下来的白乎乎的那些东西,放在显微镜下,亦是发现不少蠕动的活物,沈燕青恶心到不行,连着好几日都吃不下饭。

    杨波声称,这款显微镜放大倍数还是不够,日后还要做出更大倍数的镜子,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菌越多。

    细菌无处不在。

    所谓病从口入,便是人从嘴巴里摄入了对人体有害的细菌。

    沈燕青的三观都被颠覆了,但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她不信。

    杨波还打算把人的四种主要血型的知识,都一股脑儿灌输给沈燕青,这对外科手术至关重要,事实上,马道长早前已经跟沈燕青简单地讲过,只是还没来得及告诉沈燕青,如何运用血型的知识来救人性命。

    有了显微镜,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成份,什么红细胞、白细胞、还有血小板啊啥的,不再是抽象的说辞,而是肉眼可见活生生的东西,自然是有说服力,再跟沈燕青讲解各种细胞的功能,将来如何给失血过多的人输血,也就容易多了。

    沈燕青有了这些知识,再来行医,何愁不称神?

    杨波的一番说辞,果然让沈燕青心驰神往,恨不能马上要找人输血,但要输血,却是不易,首先得做出一套输血的装置,杨波已经把这事儿交给沈一鸣,他只是偶尔给些意见罢了。

    按杨波的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