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章 同年同月同日生(第2/3页)  日月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旁伺候的王承恩,从怀里掏出一片火柴,抽出一根,嚓的一声,火柴着了,正要去点亮蜡烛,崇祯察觉出与平素不同,抬头观瞧,这才发现王承恩用了一件他没见过的东西在点蜡烛,不由奇道:“大伴,这是什么东西?”

    “回皇上,这个叫火柴,是南京守备府那边孝敬您的,今儿刚送了来,老奴也是刚刚学会使,还是那个叫杨波的年轻人所做。”

    崇祯把笔放下,伸手拿过火柴,仔细打量一番,也要试试,王承恩在一旁指点,倒是不难,崇祯划了两下,火柴头便呼一声划着了。

    “这东西叫火柴?”崇祯欣喜道:“比之火捻,确有便利之处,这也是杨波所做?”

    “是,皇上。”

    此前,杨波的火锅也传到了紫禁城,火锅吃起来热乎,用起来简便,还能省银子,周皇后就很喜欢。

    崇祯通常去坤宁宫和皇后一起用晚餐,火锅倒是吃过不少次,自然是知道的。

    还不止这些,有好事者,用所谓的白火,也就是固体酒精改造了宫里用的蜡烛,用的是白火的芯儿,蜡的皮儿,这样蜡烛无需用棉线做捻,直接能点燃,没有油烟,而且比一般的蜡烛还要敞亮,在后宫很受喜爱,崇祯桌上的蜡烛也是那种。

    这事儿让崇祯动了心思,所以他让王承恩派了韩赞周,去海州了解情况,只是韩赞周需要先去南京后守备府打招呼,毕竟东西是人家送到北京的,韩赞周在南京又遇上徐文爵,如此以来,徐文爵干脆把韩赞周带到了宁波,在宁波见到了杨波。

    “杨波,又是杨波,这个杨波到底是什么来头,何以能接二连三地做出这种神奇之物?”崇祯似乎有些不解,喃喃道。

    要知道一个人由于特殊的遭遇,因缘际会做出一样神奇的物事,并不出奇,可这个杨波,前次是白火,今次又是火柴,一个比一个神奇,虽说都是些小东西,却是前世未见的创新之物,崇祯内心颇为震撼。

    “皇上,老奴私下也打听了,据说这个杨波几个月前,不知何故,跌落到海里,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也没淹死,最后让人给救回沈家堡。他有个师父,是华山道士,叫马一真,哎哟这个道士可了不得,有传言说,他活到三百岁,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载,是个神异人物。”

    “马一真,华山道士?”崇祯蹙眉,像是在自问,“朕好像听说过,这名字听着耳熟啊。”

    崇祯这么一说,王承恩似乎也觉得马一真这个名字像是在何处听说过,不由苦思冥想起来,一忽儿,一拍脑门儿,说道:“皇上,袁崇焕,是袁崇焕的奏本上提到过的,老奴这就去找找。”

    王承恩赶紧去到文渊阁,那里专门存放皇家档案的地方,处理过的奏章,都分门别类,存放在那里,查找起来,甚为便利。

    王承恩去了没多久,便取了袁崇焕的奏本,回来交给崇祯。

    “为妖案有名,不敢隐匿,据实上闻,仰凭圣断事。该臣因自春入夏,沿边雨泽愆期,诚祷未获。据宁粮通判李茂根禀称,有华山道人道马一真,闻能祈雨,现在近方,禀请迎祷以救旱魃等因到臣,臣始忆去冬有华山道人曾来见臣,于是着粮厅取之前来祈祷,果露处四日而雨..于是着粮厅取之前来祈祷,果露处四日而雨。乃称,华山道人马绣头者,年三百岁,举动不凡,知未来事,奉忽于本月初六阅抵报,见陕西巡抚刘广生题为妖案首恶,搜出造反实迹,内称妖党纠众造反种种逆证获据...”

    袁崇焕的奏本很长,崇祯耐着性子仔细看了一遍,大概明白袁崇焕所提到的马一真,世间传言此人性格乖张,多有异能之事,能祈雨,能掐会算,知未来事。但因此人早年跟闻香教或者白莲教颇多瓜葛,请示如何处置,但朝廷没有下文,也就不了了之了。

    显然袁崇焕也不相信此人正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