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东宫(第1/2页)  长夜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过了八月十五,元韬泓自觉身体已经大好,又开始参与朝会。    重阳节的时候加封袁鉴修为太子少师;崔牧云为太子少保。    袁鉴修回家认真考虑了几天,上书推荐尉迟家的孙子尉迟节和太原李氏的二房之子李绍侍读,顺便也毛遂自荐,推荐自己第三个儿子袁罡也到东宫侍读。    倒是崔牧云,颜若兮第二胎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整天窝在家里带孩子。    崔韶华说了几次,才推荐常慕为太子家令;叫铁三兼着太子仆,顺便传授太子武艺,又将铁衣卫中新招募的十名少年推荐充入太子三卫中,陪太子练习武艺。    就这样忙忙碌碌,又到了第二年的正月,也就是元无极正式入学的日子。    一早上,崔韶华不知叮咛儿子多少遍了,临上车辇,还在说着。    元无极笑道:“嬢嬢,孩儿又不是出远门,晚上还是要回来的。”    崔韶华瞪了一眼儿子:“这才多大,就嫌弃起老娘了!”    这才为儿子戴上束发金冠,整理一番用了两个多月为儿子绣的黑色金线滚边的四爪龙袍,理了理广袖袖边的缂丝云纹,紧了紧白玉腰带,这才挥手叫车辇起行。    其实绕过太液池从一个侧门就到了东宫,今日是太子第一次到东宫,所以车辇出了含元殿的正阳门出去,再绕着皇城向东,便到了东宫的正门延禧门。    今日延禧门敞开,甄选的东宫属官早恭候在门外,迎接太子入宫。    赵博南、崔牧云、袁鉴修三人是太子师傅,所以在东宫正殿中等候。    元无极在延禧门下了车辇,在众人众星伴月般伴随下往正殿走去,才走了一半,一位小黄门急匆匆追上来,说是皇帝车辇也到了东宫门前。    众人只得赶紧回去迎接皇帝。    知道皇帝亲临,赵博南三人不敢托大,也匆匆迎了出来,    元韬泓身后跟着一位穿着月白长袍,一根乌木发簪束住道髻,手拿浮尘,身背一口宝剑的道长,正是小天师张    (本章未完,请翻页)    德景。    元韬泓笑道:“今日太子入住东宫,恰逢天师有空闲,便邀了天师过来看看。”    元韬泓带着众人随赵太师在东宫四处走了走,十分满意,对赵博南大加赞赏:“朕从此处入继大统已经快十年了,都快忘了这里的模样,太师这一收拾,好像比朕当年还胜似一筹啊。”    “皇后从内库拨付了五万两,砖瓦木料都是晋王殿下调集,崔少保派遣了荣盛坊的工匠,老臣只是从中调度,要说功劳,还得记在晋王和崔少保的头上,臣不敢冒功。”    元韬泓笑道:“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晋王的三个孩子都来了吧。”    “今个一早几位侍读就来了,现在在九华堂。”    元韬泓叫赵博南带路,往东宫西北边的九华堂走去。    这里原是东宫的书房,院中种着九棵巨大的椿树。    那年太宗到东宫,正值盛夏,九棵椿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提笔写了“九华堂”三个大字和一副对联:    春亦多情,鸟向枝头催笔意    人共得意,梅从窗外放诗怀    如今太宗题的字和写的对联还挂在堂前,叫元韬泓唏嘘了好一阵子。    九华堂已经设成了讲堂,最上面摆着一张矮桌,放着一个方形的灰色垫子,是讲师的课桌了。    侧面摆着一张大一些的矮几,放着一个黄缎的垫子,应该是太子的座位。    下面三行九张小些矮几,晋王世子元青极及两个庶子元伺极和元敏极坐在最前面,见到皇帝进来,正在授课的太子宾客司马晗忙带着弟子们站起来恭迎。    元韬泓叫众人坐下,给太子拿着书袋的小宦官连才忙将笔墨纸砚一一取出来放在桌上,侍候元无极刚要在在太子座位上坐下。    突然元无极站了起来,喊道:“母亲说我以后要像爹爹一般辅佐太子的,快把我的座位也搬到前面去,我要和太子坐在一起。”    这话一出,众人脸色都变得古怪,连元韬泓的脸色也难看了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