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6章 后人哀之而鉴不鉴之(下)(第1/4页)  北朝求生实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邺城尚书府的签押房里,放着一份今年最新抄写出来的邸报。第一页开始就写着这篇名为《阿房宫》的赋,还附有京畿大都督,楚王高伯逸的名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署名文章。

    尚书府里从主官到小吏,都被集中在签押房内,轮流传阅几分邸报,时不时的微微点头。

    文中,高伯逸提出了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可谓是振聋发聩。

    只不过,作为齐国的一个异姓王爷,写这样的文章,写这样的赋,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又好像没什么不正常。

    平淡无奇之下的动作,却是某些明眼人回味悠长。

    尚书府不是独一份,这份邸报在短短几天内,就发到了邺城内每一个衙门,就发到了邺城周边郡县的府衙,县衙。至于造成了什么影响,暂时还看不出来。

    邺北城的一处普通宅院里,春光明媚。新任户部尚书(接替李德林)的高熲,正拿着朝廷的邸报,读给正在学写字的高承广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政之人,必须时刻铭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臣子乃君王之剑,披荆斩棘,须知为剑之道。

    君王之剑以智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

    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整篇念完,高熲陶醉的摇头晃脑,将邸报合上,望着一脸懵逼的高承广道:“你悟出什么来没有?”

    不要说是四岁不到的高承广,就算是从街上抓个粗通文字的成年人,只怕也会听得不明所以。

    看着几乎完全没听懂的高承广,高熲叹息一声道:“刚刚为师念的那些,你完全不需要明白,你只要知道,这是你爹写的文章,而你爹,是一个很厉害,很值得别人尊敬的人,这就够了。”

    是这样么?

    高承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又好像还是在云里雾里。

    “告诉为师,你悟出什么了?”

    高熲眯着眼睛问道,用审视的目光看着高承广。

    “我爹很厉害?”

    “不,为师是想告诉你,有这样一个父亲,绝不可以有一个废物一样的儿子。从今日起,为师会更加严格的要求你,学文学武。”

    “哦……好的,师父。”

    高承广似乎有点不高兴,不过高熲平日里对自己很好,他又不跟母亲独孤伽罗住在一起,高伯逸来看他的时间也很少,所以高承广几乎是把高熲看成是自己的父亲一般。

    “嗯。”

    高熲欣慰的微微点头,感慨的叹息了一声。他翻开这份邸报,将高伯逸署名的那篇文章又读了一遍,甚至默默背诵那篇《阿房宫赋》。

    眼中不断有复杂的光芒闪动。

    “要变天了啊。”

    高熲喃喃自语的说道。

    这话被高承广听到了,他疑惑的问道:“师父,您刚刚在说什么?”

    一个四岁孩子能懂什么?他哪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