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6、丈夫未肯因人热(第1/3页)  贵极人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萧敬脸上一时风云变色, 他待朱厚照睡安稳些后?,就即刻出了宫门,去了通政司。此时天光乍亮, 通政使本人都不在, 只有一个左参议在此。

    通政司的左参议不过是五品官, 萧敬却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又?被?赐身着蟒袍, 权势之煊赫, 堪比外头的部?院大臣。他开口就说要?提前?取走宣府李御史的奏疏, 左参议如何敢不应, 立即就麻溜地取出来。

    萧敬坐进了轿中, 就忍不住开始翻阅月池的奏疏。他先粗粗看了一遍, 本以为李越被?贬出京, 又?大病一场, 再怎么样,也该写几句软话, 哪怕提一句谢恩都是好的。

    可让萧敬万万没想到?的是,李越真?能犟到?这个地步, 满篇都是官样文章, 所谈全部?都是公事。萧敬还打算拿这封奏疏去宽皇上的心, 可现下看来,不把万岁再气病就是好的了。

    萧敬重重把奏本一摔, 埋怨道:“年少气盛,不知好歹。”

    他不死心,又?拣起来准备再看一回,谁知,这一回却看出了别样的意?思来。按理说, 不论?是为升官发财,还是为与圣上赌一口气,李越在宣府都应费尽心思做几桩大事,可这奏疏中尽谈得却是宣府的底层治理,所举的事例皆是小案。萧敬按捺住不解,细细读下去,谁知越读越惊喜不已。

    譬如就申家屯村的劫匪、流民扰乱治安一案,有些官吏就是抓人了事,但是李越不这么做。他写道:“世上既无生而治之的良民,也无生而乱之的暴民,治乱与否,不在百姓本身,而在治道是否得当?。”

    在他看来,宣府数村的不稳虽是小案,可细思背后?却有大弊。萧敬看到?此心中称是,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否则也不至于?入宫做了太监,寻常老实?巴交的百姓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谁会敢来和朝廷作对?。

    他继续看下去,李越认为流民四起有以下几个缘由:一是鞑靼长年在春秋时节烧杀抢夺。百姓春耕不及,秋收时又?两手?空空。有些人辛苦一年,到?最后?竟然同白做没有两样,再加上地租的高昂,他们被?逼无奈,只能出来流窜。二是近年灾荒连连,灾民在

    本地得不到?救济,于?是出来逃荒。三是豪强劣绅,侵占土地,淫辱妇女,有些长工忍无可忍,索性动手?杀人,背上命案之后?,只能外出逃亡。

    并?且,流民的出现意?味着本地的人口流失,人口流失直接带来的就是赋税不足。地方官吏为了保证税额,竟然推行“陪纳”制度,将流民身上的赋税强行让同乡代为缴纳,这就让本地的良民也跟着一齐破产,被?迫流亡。

    并?且,这会带来恶性循环,逃得乡民越多,陪纳的数额就越大,而陪纳的数额越涨,负担不起的乡民逃窜得也就越多,长此以往,必会惹出大祸。

    至于?,流民之事出现已久,乡里?却无计可施,这并?不是当?地的将官不用心,而是流民目前?尚未闹出大乱子,将官又?忙于?同蒙古作战,所以无暇顾及。而当?地的百姓或与流民相熟,不忍大动干戈,村中一盘散沙,也无法?团结起来抵御,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但他李越既然身为巡按御史,自然是要?查漏补缺。

    西周时行乡遂之制,春秋时推行什伍制、连坐制,宋时王荆公推行保甲法?,前?元时则以社长来管制乡里?。我朝太/祖皇帝也曾推行里?甲制。可见,管制流民不能全靠武力镇压,在肃清之后?理应对?现有底层的治道进行适度的调整。

    萧敬正待继续看下去,就听?帘外的轿夫道:“老爷,到?宫门口了。”

    萧敬闻声一愣,却迟迟不下轿,外头的轿夫茫然不解,忍不住再唤了一声:“老爷?”接着就听?萧敬在里?头道:“先去杨学士府上。”

    萧公公端坐在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