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江州旧事(第1/3页)  论渣男改造的一千种姿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ul class=tent_ul>

    公孙琢玉以为杜陵春设宴相邀, 必然宾客满堂,但事实上,对方似乎只请了他一个。

    湖心亭四周垂着纱幔, 从远处看去, 里面有些显得朦胧不清。一轮圆月映在水中,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杜陵春就坐在里面。

    公孙琢玉见状心中暗自犯嘀咕,他走过去施礼,然后跪坐在杜陵春对面,左右环视一圈, 发现这里除了婢女护卫,好似就只有他们两个了:“司公没有请旁人吗?”

    “旁人指谁?”杜陵春竟是亲自给他斟了一杯酒, 似笑非笑的问道:“苏道甫吗?”

    在杜陵春看来, 整个江州城就仅有公孙琢玉值得他费心思拉拢,旁人不值一见。

    公孙琢玉接过酒杯,听出他言语中对苏道甫的不喜,识趣的没有再提,只是笑了笑:“谢司公。”

    那人的衣服总是朱紫之色, 今日却罕见穿着一身白衫,墨色的长发用玉簪挽起。那不甚明显的喉结下方, 一点朱砂痣相当醒目。

    杜陵春不是良善之辈, 无论是朝堂还是坊间,都这么传。

    所以公孙琢玉便愈发好奇他上一世为何会帮自己,难道因为是亲戚?想问, 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便只能旁敲侧击,漫天说瞎话:“下官一见大人便觉心中亲切, 依稀记得曾有一远亲也姓杜,说不得百年前还是亲戚呢。”

    杜陵春饮了一杯酒,抬眼睨着他:“谁同你说,本司公姓杜了?”

    入宫伺候的奴才,大多家中贫苦,更甚者连父母都没有,就是乞丐窝里长大的野孩子。那杜氏姐弟多被朝臣攻讦诟病,无非是因为出身低贱。

    杜陵春晃了晃酒杯,上面精雕细琢的浮纹光华流转:“这姓,是我姐姐择的。”

    姐姐?那便是当朝贵妃杜秋晚。

    他们幼年初入宫时,连姓都没有,管事的太监问起时,杜秋晚便随便择了“杜”字为姓。自然不可能和公孙琢玉是亲戚。

    杜陵春语罢,像是想起什么旧年之事般,抖了抖袖袍:“物是人非,这江州也不是从前光景了。”

    公孙琢玉听出些许弦外之音:“司公从前来过?”

    大抵深夜独处,总是容易让人卸下心防。杜陵春支着下巴,听不出情绪的嗯了一声:“二十几年前来过一次。”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现在的风光。彼时正值战乱,饥荒连年,他与杜秋晚只是两个食不果腹的小乞丐,一路乞讨入京时,曾路过江州。

    虽然已经是很多年很多年前的事,但那种饥饿感却如附骨之疽般,牢牢盘踞在心头挥之不去。更何况寒冬腊月,令人遍体生寒,白茫茫的雪地里埋的除了石头,还有尸体。

    杜陵春和杜秋晚穿得破破烂烂,大雪纷飞,衣不蔽体。他们年小体弱,没办法与别的乞丐争食,便只能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位夫人心善,在家门口施粥,救济贫苦百姓。

    “弟弟,快吃!”

    杜秋晚端了一碗热粥过来,喂着杜陵春吃。寒风凛冽的天,他也不知尝出了什么味道,只觉得滚烫,一直灼烧到了胃里。两个人缩在墙角,你一口,我一口,将那碗粥飞快的喝完了。

    他们身后有一户人家,大门忽然吱呀一声打开,从里面走出一名三十岁许的儒雅老爷。他怀里抱着一位小公子,裹得严严实实,干干净净,与外间那些脏兮兮的难民截然不同。

    施粥的夫人瞧见他们,走上前道:“夫君怎么出来了,你风寒未愈,快些进去吧。”

    “无碍,”儒雅老爷将怀里的小公子放到地上,看着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叹道,“今年的雪竟下得这样大……”

    小公子乐呵呵的往外跑,虽聪明伶俐,瞧着却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