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 来自南山的关注(第1/2页)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打算先拿国内有译本的外国名着开路,先弄一套‘外国文学名着’丛书探探路。前年《读书》杂志发表的《读书无禁区》那篇文章你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群众对外国文学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肯定能来个开门红。”

    何平想的很清楚,他们的底子很薄,不可能一上来就弄些技术门槛高的图书,已经有译本的外国名着是最好拿来练手的。

    “大哥你说的对,确实可行。”

    兄弟二人把事情商量的差不多了之后,何平终于想起了王校长。

    王校长正聚精会神的听着二人说话,见何平转过头,他连忙说道:“何作家!”

    “你别着急,这次就是想把字帖的销售问题给解决掉。”

    王校长听见这话,紧张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您说,我听着。”

    “之前字帖的销售一直都是散兵游勇的状态,这次如果出版这件事办的顺利的话,我计划把字帖做成正规出版物,然后通过新华书店的渠道销售。”

    王校长高兴道:“这是好事啊!”

    “但是……”何平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如果做成正规出版物势必要通过出版社,包括新华书店的销售都要分润出去一部分利润。”

    “我明白您的意思。”王校长一下子就想明白了这层关系,他脸上露出了几分愧意,“何作家,字帖这事是您帮着我们小学用来改善条件的,交到我的手上却弄成了这个样子,我心里实在是惭愧。今天您还能想着替我们出主意,我心里感激不尽,我不是不明事理的人,您尽管去做,我没有二话。”

    王校长的表态在何平的意料之中,这是个老好人,就是不会做生意,自己肯定不会坑他。

    “好。以后字帖的销售利润四成归出版社,五成归小学,一成归你,这个比例你看怎么样?”

    王校长摆摆手,“没说的,您定好就行,我都同意。”

    经过一番商谈,几人定下了图书和字帖出版的事宜。

    南山,宝安县。

    程景山焦头烂额的放下电话,对面的同事问道:“又出什么事了?”

    “昨天发往香江的那批土豆,有几个发芽了,那边又闹起来了。”

    同事嗤了一声,“这帮二鬼子,事可真多。”

    程景山警觉的看了一眼周围,“别瞎说。”

    同事没再说话,把手里的报纸递给他,“看看这个,你不是为肉的事发愁吗?”

    程景山接过报纸,看了一眼,“这是?”

    “怎么样?我这情报提供的还到位?”同事笑着说道。

    程景山一目十行的看完了报纸的内容,脸上露出了笑容,“到位,太到位了,回头请你吃饭。”

    说完他拿起了电话,然后又放了下来,刚才有点激动,拿起电话才想起来这事还不知道找谁求证真伪呢。

    程景山的迟疑是有原因的,30年来羊东的干部一直受到北方的冷遇,因为对于这个靠近外海、毗邻香江的地方,北方的兄弟们总是担心它的地方主义、资本主义旧习和安全风险,压制它的工业发展。

    现如今羊东被伟人定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但伟人曾经对羊东省高官说过: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79年在羊东的会议上,当地干部抱怨外汇短缺,而外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保证建设项目的前提,他们希望可以自主筹集外汇,请求成立农产品加工中心,利用毗邻香江、濠江的优势,以此来赚取外汇。

    当时与会的伟人支持他们的想法,表示为了赚取外汇,可以成立两个农产品加工中心。

    会议之后,羊东省便成立了两个农产品加工中心,一个在毗邻香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