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0章 边关征尘暗 京城龙虾宴(第1/2页)  大宋清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临近北漠的秋天来得很早。开封城东北的林泉之境还是葱茏蓊郁的景致,庆州城里却已飘落了第一片黄叶。    邵清在门槛处捡起一片落叶,进到州府给自己临时居住的小屋里,将叶子搁在案头,开始磨墨,写信。    他写了三封信。    一封给苏颂,一封给叶柔,第三封给自己在开封城的病人——老乐师赵融。    前两封内容相仿,且文字洗练,不过是说,自己要从庆州城出发,去到宋夏交战的前线。    第三封,则密密麻麻地写了秋冬时的药方,连熬药的火候和换方的间隔,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最后,他取出自己的柳叶刀,复又执笔蘸墨,细细地在刀鞘和刀柄的阳刻处涂上墨,印在药方的空白处。    姚欢的刀被苗灵素收去、不知所终后,邵清在宣德楼献俘仪式外与姚欢告别时,曾想将自己手上的这把,再送给她。    终究觉得不妥,没有送出去。    现下有了另一个试探故人的用处,也是好的。    邵清看着这些信,出了会儿神。    原本,对于出征,他并未往性命之虞的方向上去思量。    但前日,他照例在下了医值的黄昏时分,去姚家故宅外看看时,却是还未走近,就听见里头传出妇人们的痛哭声。    柴扉上飘着的白幡,触目惊心。    邵清叫住一个在附近玩耍的街坊孩童打问,那小儿道,这家的儿郎,在宋夏两军最近的一次交战中,马革裹尸了。    这是边关军镇常能见到的情形。早几年战况激烈时,说是家家缟素,亦不为过。    邵清于是想到了姚娘子青梅竹马的未婚夫,又想到了自己,才意识到,至少临行前,他应给自己在开封城公开的宋人师长,和隐秘的辽人伙伴,以及那位也有一把柳叶刀的病人,留个信。    待墨迹干透后,邵清揣上信去驿站。    晚霞里的人,常常是好看的。    何况是晚霞里的邵先生。    邵清离官衙还有百来步路,就不知从哪个旮旯里呼啦啦上来四五个小娘子,纷纷往他怀里塞物件。    其中一位略年长些的,语速飞快道:“这些都是吉物,请公子随军出征时带上。”    言罢,领着同伴们,嬉笑着跑了。    邵清低头细看,有绣着青竹纹样的荷包,有个雕刻着“平安”二字的彩色鹅卵石,甚至还有颗穿了红丝绳的狼牙。    邵清觉得有趣,不由抬起头,望着那些步履轻盈、蹦跳远去的窈窕背影。    曾经,姚娘子也是她们中的一个吧。    来到庆州后,邵清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时常踽踽独行。    但独行并不必然与孤寂的情绪挂钩。    相反,他感到舒坦,宁和,甚至一点点欢喜。    他走的多半是她也走过的路,看的多半是她也看过的风景。    驰骋的想象,带来奇妙的依傍滋味。    这已经足够,足够令他不会因无法写一封给她的私信,而怀有遗憾。    邵清踏进府衙,正要去寻邮驿房,却见已经伤愈的章捷副将徐业,自议事堂走过来。    “他娘的,夏人往西边插过去了,刘仲武父子那对怂货,定是挡不住。章经略要吾军改道,西行驰援泾原路。”徐业告诉邵清。    因被这朝廷来的祇应郎中救回一命,徐业对邵清颇为感激,遂又吩咐后头跟着的亲兵道:“去取一件狼毫坎肩来给邵先生,泾原那个鬼地方,一入秋,夜里就冷得像冰窖。”    邵清俯身谢过。    ……    千里之外的开封城。    也是一个夕阳明处暮云重的向晚时分。    苏颂看完邵清从边关寄来的信后,出门坐上牛车,往城南的汴河方向走。    他今日,要去汴河边的“浮屋夜市”,给老友沈括的后人捧捧场。    七月流火的季节刚刚到来,天气刚刚转得凉爽一些,汴河上靠近州桥的一长段,就陆陆续续地搭出不少架在河面上的“浮屋”。    真宗仁宗年间,汴河边曾有短垣护栏,以防往来的车马行人因拥挤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