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4章 王氏渊源(第1/3页)  峥嵘仙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氏精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氏在延续,不断地开枝散叶。

    王崇最后因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而遇害,之后王氏又是沉寂一段时间,王氏家族真正成为士族其实源于王戎和王衍两人的活动。

    王戎是三国末期竹林七贤之一,他们兄弟倒是尽情释放了贪婪和邪恶因素,为王氏过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晋初年的政治军事格局倒与王衍有很大关系,王衍对西晋末年的局势并不看好,于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计,以确保琅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那经营东南,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在北方,而王敦则掌控兵权在荆州一带。

    三窟之中只有王旷在北方失败,而王导和王敦两人则完全掌控了东晋初年政军大权,出现了“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

    至于太原王氏,他们长期沉寂,一直到汉末司徒王允的出现,不过王允在杀掉董卓后,被反扑的董卓下属给抄家灭族,只剩下两个侄子逃了出来,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可惜后来又一次站错队,再一次被抄家灭族,也就说王允这一支人脉基本上结束了。

    不过王威的后代另一支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起来,东晋时期这支王氏虽然不如同宗的琅邪王氏,却也曾一度兴盛。

    王旷在北方政治上虽然失败但是家族发展上毫不逊色,其第二子王羲之幼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早年又从卫夫人卫烁学书,之后师承钟繇,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拘泥于古人,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他也被誉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亦是一代出名的书法家,其他子也是出相入仕,家族一度繁荣。

    又是悠悠几百年,王氏也是几度沉浮,精血流传在世俗中淬炼和沉淀,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优势不再,琅琊王氏后人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或联姻帝室、名族,曾一度显赫。

    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104人,可谓“公侯世及,宰辅相因”,著名诗人王瀚、王昌龄、王之涣也是名不见经传的王氏一支。

    但人界唐朝统治者采取了推行科举制、编修《氏族志》等打击门阀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个别分支仅可以维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则与庶民无异,唐朝刘禹锡作《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状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光冉冉到了宋代,王氏子孙王安石一度耀眼,做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先是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十分显著。

    之后进阶宰相主持变法,也称王安石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病逝于钟山之后被追赠为太傅。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进步色彩,推动了历史进程。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时多少王氏豪杰!王氏家族精英无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界书写着波澜壮阔。

    又是无数时光流逝,王氏进入了人界的明代,王华生了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