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2章 442 浪子回头的赵普(第1/4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被贬出朝廷后的赵普又从河阳入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

    他之所以能回朝廷,是因为他为宰相时,就和赵匡义的交情非常好,所以,赵匡义一起来当皇帝,他自然能回京了。

    不过,他回京后,也没有马上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打击。

    卢多逊常常诋毁赵普,使得他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赵普选择了忍耐。

    他经过离京的几年磨难,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飞扬跋扈。

    一直到柴禹锡、赵镕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说他将会发生阴谋。

    赵匡义召问赵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他退朝后,又上书赵匡义,自陈参预知道宋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

    赵匡义见了他的上书之后,大为感动,当下召赵普加以慰谕。

    不久,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

    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赵匡义听从了。

    赵普重掌政权之后,把卢多逊迁往南方,成功报仇,也成功地咸鱼翻身。

    看来,欺负一个人,千万不要去欺负有背景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他的背景有多深,也不知道他翻身的速度有多快!

    卢多逊,比起赵普来,可谓逊色多矣!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普外调任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

    赵匡义作诗给他饯别,赵普捧诗而哭说:"陛下赐臣诗,应当刻石,与臣朽骨一并葬在地下。"

    赵匡义被他的话深深感动了。

    第二天,赵匡义对宰相宋琪说:"赵普对国家有功,朕先前与他同游,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不能用枢务政事烦扰他,选择善地来安置他,因此作诗篇来表达我的本意。赵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为之泪下。"

    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手拿御诗哭泣,对我说‘此生余年,无法报答皇上,希望来世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力。"臣昨天听到赵普的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两全啊!"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赵匡义为报高梁河之辱而伐辽,亲征幽蓟,但是战事迁延,久未班师。

    赵普亲自手疏谏阻赵匡义说:"我看今年春天出师征讨,将要收复关外,多次听见克敌的捷报,深感痛快。但是时间消逝,转眼又到炎夏季节,军事一天天繁忙,战争没有停息,军队疲劳而耗费钱财,实在无益。我认为陛下自从平定太原以来,闽、浙归顺,统一中国,大振英名,十年之间,就传遍天下,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个人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皇上的聪明睿智,以致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臣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认为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及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论,可以实行。希望陛下万忙之中,有幸读一读,过失并不深远,即使后悔也来得及追回。臣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