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7章 了不起的女人(第1/2页)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薨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时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她临终时,也不忘提倡节俭,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在遗旨说: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她这个做法,比起后世的慈禧太后棺椁里大放珍宝,不知道高尚了多少倍。

    孝文帝对冯太后的死,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形哀悼。

    对太后的陵墓规格,尽管高闾、游明根等鸿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册遗旨办,但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没有和文成帝合葬。

    这大概是觉得自己害死人家的儿子,羞于见人家。她在文成帝死的时候,曾经扑入火堆,想和文成帝一起烧成灰烬,永远在一起。可如今,却只有孤零零葬在一处······

    我知道,不是她不想陪伴文成帝,而是,她实在羞愧在心,没能教育好文成帝的儿子拓跋弘······

    我,还是当初那个我,可是,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远陪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以体慰她阴间的孤独。

    冯太后和孝文帝虽没有血肉之情,但他们的感情浓于血肉。冯太后用自己的一生,培育出了拓跋宏这样的举世人杰,虽死也可以瞑目了!尤其是后来拓跋宏的贡献,冯太后要是知道的话,肯定会大加欣慰。

    我们知道,晋朝的历史,在中学课本中很少学,南北朝的就更少了。但是,在这为数不多的介绍中,拓跋宏独独占了一页。

    这是只有伟大的人物才享有的待遇。

    冯太后在治理北魏的时候,开始效仿晋宋的制度。首先是班俸禄制度,也就是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这制度虽然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从此可以杜绝贪污。

    其次是听从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从而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收入,也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其三是实行;三长制制度,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这样一来,不但方便了管理,也方便了赋税的征收和征兵。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改革措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