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6章 四大主演个个神奇(第1/3页)  重生之我的199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双方商定,11月15日星期一陈文回到爱德华松这里,再详细商量。

    陈文带着求学的心态,诚恳地询问:“美国到底有多少家银行啊?”

    爱德华松回答:“美国自从建国以来,有过注册记录的银行超过一万家。”

    陈文咳嗽一声:“真多。”

    爱德华松继续回答:“1993年,美国存活的各类银行和投行,大约四、五千家。所以,我们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陈文点头:“确实不小。”

    爱德华松问道:“根据陈先生的讲述和拜亚先生的吩咐,陈先生你需要的是一家在投资领域拥有全部牌照的银行,在我看来,很多小型银行并不符合你的需求,那些投行才是你的菜单。”

    陈文对这块真的是小白,虚心请教:“麻烦你为我解释一下详情。”

    爱德华松解释了一番。

    美国有一批大型银行,全世界前十的银行占了四五家,比如陈文的好朋友唐赫德效力的花旗银行,这类银行的资本金异常巨大,比瑞银集团和瑞联银还要大,所以尽管他们肯定证照齐全,陈文也不可能去控股。

    往下就是成百上千的中小银行,最小的那一批仅仅是在美国某一个城镇拥有一家网点,业务也仅限于当地。

    这种银行,他们的业务范围很单一,往往不拥有齐全的业务牌照,因为压根不存在国际期货交易的刚需。

    第三类是投行,这批也是数量最为巨大的银行。

    这类银行,本质上跟慕尼黑投资银行是同类企业,其中一部分拥有银行的通用业务牌照,其余大部分则仅仅面对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大多数投行,他们的前身是一家投资公司,为客户提供金融市场的代理服务和咨询建议,早期挂靠在其他投行或者基金公司名下,签项目合作协议。

    随着业务的壮大,取得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最后发展成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桥水对冲就是这样孵化出来的。

    那些没有取得客户信任的投资公司,也就自行消亡了。

    只有极少数的投行,他们拥有强大的资本背景,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建立起了完善的构架,申请到了全部牌照,这种投行实际上是大财阀的金融工具。

    比较极端的例子,爱德华松举了两个,两家投行从来不接受其他客户,每家投行只拥有一个大客户,那就是他们的东家大老板。

    那两家投行的东家,分别是卡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陈文根本不可能收购,对方也不可能卖。

    当然了,陈文也没必要收购。

    爱德华松建议陈文:“最符合陈先生需要的就是一家业绩很差、濒临破产、证照齐全的投资银行。”

    陈文笑道:“歪瑞古德!以后这家投行,他只需要有两个客户,一个是我的离岸公司,另一个就是你们瑞银集团!”

    爱德华松的眼睛里闪现出嗜血的神采。

    陈文看懂了对方的眼神,跟特么拜亚那个狼羔子太像了!

    双方友好道别。

    爱德华松抽调精兵强将,搜集那些濒临破产的美国投行资料。

    陈文则去寻花问柳……不对,走亲访友。

    出国前,冯晓刚曾经把他在美国那个哥们的电话留给陈文,那人,名叫李爱国。

    用瑞银分行的电话,陈文拨打了李爱国的大哥大。

    电话接通,互通名号。

    听筒里,传来相当嘈杂的声音。

    李爱国冲话机喊:“陈老板你等会啊,我让小刚和你说话!”

    不一会,冯晓刚的声音传来,明显喝大了,舌头都不利索:“哎哟,陈文兄弟,你到……纽约了吗?”

    陈文说:“今天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