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0章 事出有因(第1/2页)  大唐:开局被送入洞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官与民之间,似乎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矛盾。

    比如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便阐述了这种矛盾:楚州有一位名叫窦娥的女子,其父因家贫将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久她的丈夫也害病死去,留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

    当地流氓张驴儿,企图胁迫窦娥跟他成亲,被窦娥严辞拒绝。

    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于是计划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不料竟阴差阳错将自己的父亲张老儿毒死。

    随后,张驴儿便勾结贪官将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

    申诉无门的窦娥被屈打成招,她在临刑前满腔悲愤地质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直到三年后,已做了官的父亲才为窦娥平反昭雪。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是所有人都以为,它仅仅是个虚构的故事。

    实际上,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绝非虚构,而是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它尖锐地揭露了;民不与官斗的悲哀与无奈。

    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很可惜的是,如今大部分官员都是孔子门生,至于孟子…则是哪凉快哪待着去。

    由于官府的威压,老百姓总是抱着;民不与官斗的心态,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但这种官民之间的矛盾一旦发展到极点,就会官逼民反,为官者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正如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所言:;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如今剑南道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剑南道在大唐属于偏僻之地,里面的百姓多为少数民族,大唐的教化之风还未吹过去,所以他们的思想和汉家大统有很大的不同。

    这次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原因就是当地官府征收赋税的时候,私加了近一层回扣。

    官府私扣赋税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几乎每个地方的官府都会这么做,只不过有多有少而已。

    剑南道那边只克扣了一层,已经算很有良心了,像西州的沈良,几乎是克扣了近七八层。

    以前克扣近一层,当地百姓都未说过什么,就当是破财消灾了。

    但是今年不同,剑南道发生了大旱,导致收成减半,结果官府依旧是克扣近一层赋税,这下百姓们就忍不了了。

    官府的人也不是什么善茬,发生了一些口角后,便出手教训了一下带头闹事的百姓。

    这个时候,百姓依旧贯彻民不与官斗的理念,选择了忍气吞声,几个人鼻青脸肿的回了家。

    这事似乎就这么算了,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两天过后,村里突然死了几个人,而且在案发现场,还发现了差役的身份腰牌。

    这下子可谓是捅了马蜂窝,本来百姓们心里就憋了一肚子气,结果现在官府还;杀人灭口,那不是触霉头吗?

    这下百姓们终于不干了,也许是不满官府的克扣赋税,也许是想替同村百姓报仇,总之几百人团结一致,联合起来闹到了衙门。

    衙门的县令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本事不大,但是架势却不小,百姓们上门闹事,他连缘由都没问,就直接下令用棍棒驱赶。

    这下好了,本来百姓们就在极力压抑着怒火,现在官府的强硬措施,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一时间这种不满得情绪被挤压到了顶峰。

    百姓们本就不是什么善茬,一见官府不仅不作为,还杀人灭口,心里就更加对官府失望,再加上有心人教唆,百姓们就干脆拿起武器,想着拼一把。

    于是,当天晚上,数百村民集结在一起,撞开了官府的粮仓,抢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