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九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第2/3页)  无双国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边这位,与他有共同目标、共同志向的王伯当!

    他虽然是个文士,但是李密即使流血,也从不流泪,因为在他看来,弱者才会流泪,强者从不会,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在奔跑!

    李密眯着眼睛,一眼便瞧见了,王伯当衣角的血渍:“又杀人了?”

    王伯当沉闷着脸,“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法主,吾等是该想一个万全之策了,如何是好?

    现在不仅仅是外面有官府的追兵,在章丘四处大索,还有来自王薄的人马,也在找咱们,整天东躲西藏,这齐郡之人皆言:博洲有高唐,北山为章丘,依我看,也根本不是久留之地啊。”

    李密拥着火炉,双手放在火上,呆呆盯着炉内火红的炭火,王伯当所言,他何尝不知?

    但是自己又能去往何处?

    一想到天下之大,竟无他一人容身之地,李密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他身世显赫,祖辈皆为魏周之柱国、三公,而到了自己却只能依靠祖辈功勋,靠着荫萌,任这空有虚职的左亲侍,岂不是可笑。

    谁能想到,这一切都起源于仁寿四年的那场政变,原本好好的开皇天子,突然崩于仁寿宫,新任的大业天子,生性多疑,对于原本文帝一朝的老臣颇有猜忌之嫌,且生性愈发乖戾,朝中大臣无人不心惊胆颤。

    李密因亲近与越国公杨素,也遭到隋帝猜忌、牵连,被罢为庶民。

    后来,连年耗费民力、财力巨万,甚至四处用兵,征战高句丽,使得人人苦不堪言,但是在大业九年,他的机会来了,那是李密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受挫。

    那一年,恰逢隋帝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杨玄感起兵,而李密便充当了谋士的角色,他第一次用到了毕生所学的王霸之略,献出了上中下三策:

    “北据幽州,断朝廷大军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为中策;就近攻取东都洛阳,屯兵坚城下,为下策。奈何人家不听,结果呢”

    “杨玄感骄纵孤傲,兵败身死,非兄之过也!”王伯当恰言道。

    现在想起当年的兵叛,李密犹心有余悸。

    杨玄感本人身死,又被隋兵割尸投入护城河;部下将领杨积善、韦福嗣等,或于乱军中遭流矢而亡,或被车裂、腰斩,及其党羽匪徒,更是峻法治之,所杀者三万余人,皆籍没其家,枉死之人过半,流徙者千余人!

    更有当年赒济杨玄感叛军的城中百姓,事后,亦被杨广一一坑于都城之南,土石填充,如今李密更是听闻,那里荒草丛生,凄惨至极。

    就连他自己也于途中被捕,还好李密散尽家财,又有王伯当一路照看,这才活了下来,从此亡于道中,东躲西藏,就连衣食也万分困难,有时候在无人的荒地,两人甚至要削树皮而食之!

    三年来,李密与王伯当二人,隐匿于淮阳村舍,又曾化名刘姓之人,做过乡村闾里的穷教馆先生,只为混口饱饭吃,后来,又冒着大风险,辗转来到齐郡,也就是如今的章丘一带,找到当年于长白山起义的王薄,在其手下当起小吏

    可是不曾想,就在前几日,王薄的起义军,被隋将张须陀击败于泰山脚下,起义军四散,王薄早已丢弃他,自行带兵北渡黄河逃去,张须陀仍旧不放,紧追而去。

    一次次的投奔,一次次的失败,但是这些打击,从未让李密放弃斗争,反而激起了他的血性,有家族的荣耀,有对隋帝的憎恨!

    他缓缓箕立起身,笑看着愣神的王伯当:“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万古传名器。

    伯当贤弟,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哉?”

    听闻李密此话,王伯当心中一喜,他知道,面前这位大兄已然有了主意,连忙追问:“法主可是有了主意,去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