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9. 古怪的先生(一)(第1/2页)  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想着以前,到了大夏天的,三狗和明诚明月结伴去黏知了,先用细长竹竿到处去撩蜘蛛网,钻厕所、猪牛栏间、破落房屋,因蜘蛛网总布满这些脏地方。

    撩了蜘蛛丝揉作一团后,用唾液揉胶,再将粘手的胶团裹在细长竹竿顶端,瞄准树上的知了,一戳下去,就黏住了知了,任凭这知了翻腾,就是挣不脱。

    快速拿下竹竿子,抓住知了,三狗把透明的翅膀给撕断了,知了就飞不起来了,丢给明月,明月吓的跳将起来,躲到一边去,总觉的那知了的爪子,抓得人手上,瘆得慌。

    明诚把知了放在准备好的袋子里装着,抓多了,拿回去,放在火上,烤熟了吃,只有中间背上的肉可以吃,其他地方不能吃的。

    那个知了肉,烤的喷香,明月经不起三狗他们的诱惑,闭着眼睛吃了点,觉得很好吃,只是每个知了就那么丁点肉,不够吃。

    大人们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都是些小孩子,觉得好玩,又能落下点吃的

    那些平日里拉帮结派招摇过市跑来跑去的土狗们,这个时候也不见了;只有看见有几条窝在街边阴凉处,拉着长长的红舌头,在努力地喘着气,用懒洋洋的眼神瞄了下三狗,理都不想理,顾自趴下头,翻个身,滚到另一边还算有点凉的地面上去。

    三狗穿过了整个了无生气的县城,穿过西关街,来到西门外,那一片水田上,刚栽下不久的秧苗,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耷拉在水面上。

    穿过这片农田,便可来到西山学校,这学校建在原来的西山道观处,三面靠山,前面环水,有一条溪河流过,道士是最会看风水的,那给自己的道观选址,更不用说了,肯定是好风水所在。

    三狗已经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了,二年的初中和一年的高中,再读一年高中就毕业了,那个时代的中学是初高中各两年的。

    说起读书,自然就不得不提起明月和守城,小时候的私塾,三狗和明诚明月三人一起开蒙,私塾是在王家另一个大院里,印象深刻的是院子里有一株牡丹。

    江南地带少有牡丹,而这方圆上百里所知道的,只有这一株牡丹,更是奇了。

    相传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有一次宫廷变故,一个逃难至此的太子,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护佑,把爱妃从宫中带出的名贵花木种子赐予了当地一户人家。

    三狗他们觉得有点不太可能,都逃难了,那还顾得上带着名贵花木种子?不过老百姓是难以知道那些皇室贵族他们奇特的想法的,毕竟是两个世界的人。

    说不定人家就有这样的雅癖呢,不过在这穷山僻壤的地方,会有皇太子亲历过,着实让当地人骄傲不已。

    传说归传说,牡丹确是真实存在的,每年的清明时节,正是那株牡丹花开的时候,三狗他们经常见到,就见怪不怪了,总觉得这牡丹没有戏文里说得那么好看啊,只是比芙蓉花大一点而已。

    比牡丹花印象更深刻的,就是私塾的先生了,这王老先生,也就六十来岁人,瘦弯着腰,常年穿着个长袍,爱生如子,只是性情有点古怪。

    地方上家里很穷的孩子读不起书,他不但不收学费,还亲自跑到人家家里去,连拉带拽的把孩子拉来念书。

    反倒是那些捣蛋油滑的富人子弟,给高价也不收,手里拿着四指宽的戒尺,站在门口,跳着脚,也要把人打将离走。

    不过这个时候,县城里和大的镇子里,已经有新式小学堂了,一些富人家的子弟就送到了那里去读书,反正已经没有了科举考试,用不上那些四书五经的。

    但是,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只好在私塾里读几年,认识几个字也算不错了。

    因此,几无收入,先生家很清贫,他无所谓,粗茶淡饭就是一顿,但先生夫人毕竟是要持家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