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5月初,也就是禹王山阻击战还在激战的同时,日第16师团进攻丰县以北的金乡鱼台,兵锋直指砀山。
砀山往东不到一百公里就是徐州,是徐州往西铁路线上的一个攻守要地。
日军一旦拿下砀山,等于就把中国军第五战区的后路给断了,徐州西退的铁路也就被截断了,到时候,大量的军队和物资运送不出来,将损失巨大。
第一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粤将军急令74军于5月中旬前集结于砀山,74军58师先出发到达砀山,即刻派出174旅进驻丰县,迎击日军16师团。
14日,174旅先头部队一个营在王寨与日军遭遇,战斗到晚上,撤回丰县,15日,日军开始进攻丰县。
战至最激烈时候,日军大炮轰塌西门城墙,日军蜂拥入城,但被守军给击退,守军也伤亡不少。
与此同时,由鱼台南下的16师团另外一部,直接向周家寨方向迂回,想切断丰县和砀山之间的联系。
日军最喜欢迂回侧击和分进合击了,就这么简单如三岁孩童嬉闹的战术,却时时打得中国军队难受至极。
不管大的分进合击,还是小的迂回侧击,中国军明知道日军在明目张胆地使用这么简单的战术,就是打不过。
这里面并不是中国军战术低下,而是实力低下,大部分的战术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日军的综合实力远远高于中国军队,自然就能打得起来了。
好比一小群大汉在对付一大群小孩子,肯定是不会傻傻地只攻其一点,而是分成几股去抄击围攻的。
而中国军队在日军面前,实力如同小孩子一般,就是知道日军分兵了,但也没有办法也分兵几路抗击,本来就实力差,一分兵,等于更差了。
唯有点人数上的优势,只能以人多势众来牵制敌人一部,想办法抗击和牵制,再拉来更多的部队,围攻敌人其中一部。
简单来说,台儿庄大捷就是这么打的。
台儿庄打得是围歼战,需要大兵团作战和运筹,这次74军首先人数上达不到大兵团的效果。
其次,战术上也有分别,只是阻击敌人抄击五战区的后路,而不是要我围歼某一部日军的战术。
但尽管如此,也得要考虑具体的情况,正如这次58师174旅在丰县的困境,如何解决,就是摆在74军面前的一道难题。
日军不但在加强攻打丰县,也派出部队去迂回174旅的退路了,74军51师还没到砀山,58师另外一个旅172旅要守砀山,不敢再派出部队去阻击日军迂回。
面临这样的困境,正常的打法,174旅只能是马上后撤,回到砀山,在砀山外围,和172旅内外呼应,抗击日军,待到51师的到来,再进行反击。
这是正常而保守的战术,但上面不同意这样打,因为砀山对于目前整个中国战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上面的一兵团和一战区,甚至是军委会,都不敢掉以轻心,大兵团作战,守一个点,并不是只在那个点上堆积兵力就可以了。
兵再多,没有展开,都是死的,所以,守一点,必须要以点带面,在一点之外做文章,加大防御纵深,加大防守弹性,顺势把兵力展开。
由此可得,守砀山,不仅仅是守砀山本地,而是要尽量地守住砀山前沿的几道阵地,才能有防守的纵深和弹性。
而丰县之后,则就是这个防御纵深要地,这个不能随便丢了,丢了,砀山就很难守了,可现在问题是,只有58师在砀山,没有多余的部队来做纵深阵地的分摊。
如果按此兵力,有另外一个战术作参考和运用,就是运动防御,放弃固守一点,把兵力施展开,飘忽不定,伺机狠攻其一点,迫其退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