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五章 惊闻乱军起(第2/3页)  乱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独召见。天子便殿的小黄门远远就瞧见了杨国忠,连忙谦卑的迎了上来。

    “杨相公请随奴婢来,圣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杨国忠毕竟不能和那些普通的大臣相比,面圣也是有优先权的。片刻之后,他坐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面前。

    “两市被抢的消息,你听说了吧?当务之急,首先应该平抑米价,然后查明都是那些人家在囤集居奇,必须严惩不贷。”

    以往,李隆基从不如此直白的分派任务,而是向臣下征询意见,然后择“优”选取执行,因为臣下们总有能够成功揣测圣意的。现在连帝王风范都顾不得了,显见其急成了何等程度。

    “臣领命!”

    杨国忠应诺领命,但心里却罕有的腹诽了一阵,范长明的话忽然在脑子里飘忽起来,也许那老杂毛说得对,现在的天子已经不是一年前的天子了。他抬起头偷眼去看座榻上端坐的李隆基,只见其佝偻着身子,须发似乎比数日之前更显斑白凌乱,果然不复昔日风采了。

    不知何故,杨国忠对天子的敬畏之心竟不似从前那般强烈了,甚至比起一天之前,都有种不可同日而语的感觉。

    “米价关乎长安民心安稳,如果任由发展下去,后果难料。查出来是哪些人趁机发国难财,朕绝不会姑息,不管那些人有什么背景,出身自哪些家族,一个都不能放过。”

    李隆基的愤怒与忧虑几乎使得他成了一个絮絮叨叨的老翁,杨国忠看在眼里,心中却更是了然,天子果然是老迈不堪了,在权力与威望的光环大打折扣以后,亦与寻常人无异。只是,这些腹诽之言他只能闷在肚子里,可不敢有一丝表露出来。

    然则,有了这种认知,白日里范长明说过的那些话竟使他有些跃跃欲试了。

    “米价的问题,臣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一则严惩那些趁机发国难财的人,二则政事堂发布政令,规定米价上限,三则打开府库以粮抑价。”

    这三点建议中规中矩,李隆基似乎很是满意,点了点头又道:

    “杨卿如此,朕就放心了,这件事由你亲自去交办,一定不要有所疏忽,在秦晋平定皇甫恪叛乱之前,米价的涨幅绝不能超过三成。”

    对此,杨国忠一一应诺。

    “启禀圣人,秦晋麾下多了万余人马,所需粮食也比之三千人激增,府库中拨付的粮食再以七日为计,恐怕捉襟见肘。”

    李隆基闻言之后沉吟一阵便道:

    “如此就依月计,不能再多了。”

    “臣领命!”

    神武军的规模只有三千人,所需支应的粮草以七日为期拨付,现在为了平叛凭空多了万人,七日为期的确捉襟见肘。之前杨国忠刁难秦晋,故意在政事堂推诿拖延,才有了募集借款的插曲。

    这些勾当李隆基不是不知道,实际上是默许了的。但是,顾忌天子的脸面,杨国忠当然不能明说,于是仅以这种隐晦的方式与之商量,应当适量的为神武军拨付一些粮食。

    李隆基自然一口允准,在这种紧关节要的时刻,孰轻孰重他自然分得一清二楚。只是对杨国忠主动提起此事,他倒颇感意外,看来苦难果然是一块磨刀石,经历了这些高低起伏以后,连杨国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杨国忠的转变,李隆基很满意,于是也更加放心将重任交给他。除此之外,关中包括所有卫军的粮草供应全部转交给他节制拨付。此前,李隆基专门在门下省挑了一名年轻的侍郎专职负责此事,现在全部交付给杨国忠,自然是在有意重用。

    当然,杨国忠对天子的安排还嗅出了另一种味道。那就是天子对鱼朝恩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让自己手握粮草大权,无非就是掐住鱼朝恩的脖子,以不是其膨胀,祸乱朝纲。

    天子玩弄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