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节 互相试探(1)(第3/4页)  我要做门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相合”金日磾谈起话题,就特别有兴致,他拉着张越的手道:“吾曾读书,闻论语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吾读而落泪,夫子之教,何其大也?奈何当世士大夫,持孟子之见,不以教化家诸四夷,反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用夷变夏者,又曰:夷狄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仪所能化”

    “至闻侍中之言,方才明悟,非其不能教之,实不愿教之!”

    张越听着,微微颔首。

    当代士大夫们,或者说今文古文两大阵营的儒生们,那叫一个傲娇啊!

    公羊学派,天天将‘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中国不与夷狄获’挂在嘴边。

    但这还是温和派,是心胸特别宽广的儒生。

    反战的谷梁、左传、思孟等学派,几乎是一口一个‘夷狄是膺,荆舒是惩’,张嘴闭嘴就是‘xx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禹贡无其图,春秋无其治,其人与禽兽无异,愿陛下弃之!’。

    更有甚者,直接人身攻击,痛骂四夷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总之呢,出了长城,所有不在春秋禹贡记载的地方,都是夷狄蛮荒之土,这些地方的人,连接受教化的资格也没有,更不提蒙天子雨露恩泽了。

    他们唯一的下场和最好的结局,就是自生自灭!

    士大夫们深深的觉得,诸夏民族最好最高。

    再不需要其他渣渣来拖后腿,添麻烦了。

    照他们的说法,别说什么曾母暗沙了,恐怕后世子孙连长城都出不去!

    而这种傲娇和优越的情绪,其实是孟子带起来的节奏。

    当年,孟子和农家的许行先生辩战,辩论不过了,就人身攻击,说什么‘南蛮饶舌之人,也述先王之道’,一句话将许行和所有楚国人、吴国人、越国人开除出中国。

    所以,张越的‘夷狄进至于爵’的理论一提出来,立刻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应。

    公羊学派内部首先就议论纷纷,颇有微词和异议。

    左传、谷梁和思孟,更是差点炸锅。

    要不是他战绩太强大了,此刻已经有人排着队来找他的麻烦了。

    但

    张越知道,倘若现在儒家的这种狭隘偏激的华夷观不纠正过来,未来肯定会出大问题!

    只承认春秋记载和禹贡有图的地方的人民是中国,而否决其他地方的人民,也拥有和成为诸夏民族一员的资格。

    这是作死啊!

    两汉之间,为何消化不掉羌人和匈奴人以及其他游牧民族?

    问题的根子就在这里了。

    士大夫们和高层的公卿,一脸傲娇的不认对方也拥有作为‘人’的权力和受到诗书礼乐教化的资格。

    哪怕,他们再想亲近汉室,也亲近不了啊。

    譬如湟中义从们,讲道理,这些义从胡骑几十年来,给汉家看守篱笆,防御来自湟水以西的羌人,不知道多少人战死沙场。

    但汉室的士大夫和公卿们,就是一脸傲娇的拒绝承认他们是汉家的一员。

    还别出心裁的给人家安了一个义从骑兵的名头,将他们划归到属国都尉的名下。

    这等于将一个忠心耿耿的势力,拒之门外。

    错非霍去病当年,曾与湟中义从们有过约定:为汉立功者,可入太仆,为天子牧马。

    不然,现在的湟中义从恐怕早就不干了!

    即使如此,在历史上,湟中义从胡骑,最终在东汉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并演变成为东汉王朝的头号麻烦。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南列国。

    人家是俏女含春,秋波暗送,甚至公开喊话: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