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一节 超级豪车(第1/4页)  我要做门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数日后,积雪开始消融,道路恢复疏通。

    南来北往的商贾,重新回到新丰,带来了无尽财富与商机。

    而新丰的工坊园,也拿出了新的产品。

    丁缓领着张越,来到了一辆庞大的四轮车前。

    车体宽大,足足有一丈宽,两三丈长。

    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箱体。

    四个车轮,大如圆盘,车轮采用了类似后世自行车的车轮设计,确保可以承载重物进行运动。

    但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车轴部分的构造。

    在车轴前方,安装了转向差速器。

    仅仅是这个零件,便花了丁缓和十几位少府大匠三个月时间,才最终制造出来。

    没办法,如今的冶金技术和生产技术太原始。

    要制造合格的齿轮,只能靠手工打磨。

    好在,齿轮这种零件,在汉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之中。

    虽然这些原始齿轮比较大,而且应用范围,大部分都是城门、仓储和陵邑工程。

    但,对工匠们来,却并不陌生。

    特别是少府工匠们,基都有过制造这些齿轮的经验。

    甚至还有人是专门制造齿轮的大匠,有丰富经验!

    只是,张越的要求比较变态。

    要求,至少要让这个零件具备调整速度和控制速度的能力。

    这就让丁缓等人,感到非常头疼。

    花了许多力气,浪费数不清的脑细胞,最后还是靠着张越给的册子上绘制的齿轮的三维图形,才找到了正确方向。

    即使如此,最终出来的成品,也是一个傻大粗苯的零件。

    总重超过了五十斤,而且,工作效率也只是一般,只能算勉强可用。

    倒是车体的轴承,这个张越以为最难的零件,反而没有难倒丁缓。

    因为……

    轴承技术,特别是青铜轴承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

    秦、韩、齐、赵,都发展出了先进的轴承工艺。

    甚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轴承。

    诗经的之中,就有描述。

    载脂载,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这句诗,翻译成通俗语言,就是油脂把车轴润滑,上好车轴销钉,驱车远行送我回到卫国家乡,路上不要发生危险。

    而之所以导致轴承技术,在诸夏的突飞猛进发展。

    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需要。

    春秋战国,车战第一。

    衡量诸夏列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国家有多少辆战车。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出去就让人感到畏惧和害怕。

    而车战与后世的坦克会战一般,追求速度、力量与装甲。

    而战争的胜败,关乎生死存亡。

    所以,春秋战国,战车鼎盛的数百年间,诸夏的战车技术突飞猛进。

    春秋时期,列国还只有简单的轴承工艺技术。

    但发展到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推力轴承軎。

    战国中期,金属轴承开始出现。

    秦始皇兵马俑的战车残骸,就发现了大量的青铜轴承。

    而在汉代,更进一步,出现了轴瓦技术,发展出了以叠铸金属技术加工轴瓦的黑科技。

    甚至,还有着滚珠轴承这样的黑科技。

    而受此影响,后世的霓虹语言里,轴承是用汉字轴受来表达的。

    所以,技术是成熟的。

    最起码完全可以满足现在的要求。

    只是,金属转向加速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