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长弓强弩(第2/3页)  昭昭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试之下,竟然射出五百多米的射程。我的天!这是何其强大的存在!王瑞心中感慨道。

    其实王瑞并不知道:弩在汉代就发展至了顶峰,也许是太过先进,此后便没有太多根本性质的改变和发展了。

    后世考古发现,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仍在沿用带机郭的汉式铜弩机。只是不知何种原因,唐宋弩机至今便再无实物出土,而弩也发生了缓慢的退化。

    直至宋朝时,带机郭汉式铜弩机、望山刻度的消失,可以说是汉弩退化的重要标志。只是,这一退化可能在唐时业己发生,亦或是更早。

    北宋时,沈括也是在观察了出土的弩机实物,才见识到带有望山刻度的带机郭汉式铜弩。

    悲催的是,代表宋代制弩最高水平的神臂弩,最早竟是党项人李宏所献的一种偏架弩。弩力不详,相传是采用了极为机巧的机械保证其威力,射程最远三百四十步,合四百五十多米,而汉代同级十二石大黄弩可射四百步,合五百五十多米。汉弩显然威力更强。

    也许是神臂弩为了保证对北方重骑的杀伤力,它采用了相当重的钢制箭头,这便使射程较为缩短了。但不得否认的是,虽然宋代各种制式弩与特种弩如百花齐放般出现,但总体技术水平早已逊于前代。

    而传至明朝,明朝的文官这样评价弩箭:“弩利守城,不利野战。”这让王瑞实在无法将明弩与平步天下的汉弩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自战国以来中国人对手持弩持续不断的发展,到西汉发展到顶峰的改进成果,从唐朝后便渐渐失传,最终在明朝回到了原点。也许弩在明朝时也该离开了,这个世界战争的主角,终将是火器。

    弩黯然离开,不甘地离开了战争的舞台,随它一同逝去的的,是一个真正铁马金戈的时代,我大汉民族傲视天下的时代!

    但今天,马举重新把这些老祖宗的宝贝复原了!这怎么不叫王瑞和所有亲眼见到这一切的亲卫和工匠们惊叹不已!

    王瑞赞叹了一番,对马举说道:“大哥造出来的弓弩果然厉害!不过小弟还要再给它加一些黑科技!等我加好后,大哥再看!”

    马举一愣,问道:“什么黑科技?”

    王瑞所谓的“黑科技”,其实就是要运用黄火药,用马举的强弩来投掷。同时,通过反复细致的试验,来确定最精确的射程和射击诸元。然后根据这些试验数据,制定出最科学的训练手册。

    相比而言,古人制作和运用器物却是凭经验,遇到聪明厉害的人,用起来就是宝!可是遇到笨蛋,再好的东西就都成了草!

    但是,有了王瑞这一整套制度的保障,就能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使用,都能发挥出大致相同的战力。

    王瑞吃饭时,曾和马举讨论过一个问题:按理说,大明工部或匠作监也有这样的制作图纸,为啥不见在大明军队的实战中发挥作用呢?

    马举哈哈笑着拍了拍王瑞的肩:“三弟,我有时真的不明白,多数时间,你睿智无比!有时,你又会问出很‘那个啥’的问题!”

    “很傻的问题,对吧?”王瑞也笑了。是的,有时他确实不太明白这大明社会的事。

    “就说制作这军器吧!本来是一张弩是要花一百两银子才能制作好的,现在好了,从户部工部就开始漂没,到了工匠手头上时,供应的原料器物可能只有二十两银子的了。你叫这些工匠如何制作得出来?只好偷工减料的应付了事。上面当官的不知道吗?这些狗官可是明白得不得了。不过,他们可都是在中间贪没过的了!所以,最后你看,鸟铳打不响,或是一打就炸膛。刀枪弓箭,也是一堆破烂。如何去和建奴打?所以,大明这帮当官的,就是一帮混账!”马举越讲越气,忍不住恨恨地骂道。

    “大哥放心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