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七十二章 宰相必起于州郡,正堂必发于乡间(第2/3页)  长风万里尽汉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匠之学,全当成了儒学的一份子,儒学实则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知识的大一统。

    不管是武夫,还是和尚、道士,儒将、儒僧、儒道,进入到赵宋时期,三教合一后的中国,儒家已经彻底没有了敌人。

    “仁者无敌”么,它已经把所有的敌人变成了自己人,那还哪来的敌人?便是那明面上素来被儒家鄙视的商贾之道,都弄出了一个儒商出来。

    而摆事实举例子,无论是司法还是税务,亦或是工程与军伍,那都需要一专多能之辈。只靠四五经如何治理的天下?

    胡铨在益都苦读一年,而后通过了益都府的秀才科,放弃了在益都城的机会,而选择了来临朐当一个小小乡官。虽然从品阶上看还高上半阶,他现在是从九品,已经进入了官的范畴。毕竟那是留职益都的机会啊,纵然只是一个再不起眼的公人,在很多人眼中也是胜过外地乡官的。

    但胡铨却选择了临朐,只因为陆齐朝的官场上已经有了一条无文的潜规则——宰相必起于州郡,正堂必发于乡间。

    意思很简单,想要做一地父母,做正堂官一把手,那就必须有乡官为政之经验。

    如此条件自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可胡铨只是‘人民大众’啊。他是有一些关系不假,但他背后的那点支持力显然不足以叫他破坏这已有的潜规则。

    本着早晚要下来,早下来胜过晚下来的思想,从没想过在衙门里做一辈子属官的他是很乐意的赶赴临朐的。且还能向上跳一级,从一普通公员变作了临朐县九山乡的副乡长。多好!

    但纵然已经入职两月有余,胡铨对于乡官的一些必备素质,还是欠缺的很。他可以对着保长保正们将上头下发的文件讲的头头是道,也能对乡间老农和颜悦色。胡家是‘耕读’传家么。但他绝对做不到眼下的李琼这般,像一个沿街叫卖的货郎一样,大声吆喝着打广告。可是偏偏的,陆齐的乡官却总少不了这等“歇斯底里”的时候。

    不管是今日这般内务办与宣政司联手的行动,还是年年都少不了的招工与招兵,可不都要乡官下村里这般扯着嗓子叫喊么。

    一句话,胡铨的脸皮还没修炼到家。这就跟相亲一样,头几次可不是面红耳赤么。可十几次后再看,那叫神态自若,习以为常。

    作为一个职位虽卑微,却胸怀长远的男人,胡铨知道自己必须克服这一弱点,而且要尽快的去克服。

    时代不一样了。陆齐的官儿跟赵宋的官儿全然不同,而身为一个步入官场的人,他要做的不是抱怨什么,而是去努力的适应什么。

    是以,此番胡铨才会主动申请下村宣传。

    “知道内务办要招多少人么?人数不限,男女不限。年龄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之男女皆可。”

    李琼依旧大声呐喊着,神态激动,声音亢奋。原因胡铨也很清楚。他已经到九山乡近两个月了,对于治下各村落的情况不说彻底掌控,也知道一个大概。

    九山乡顾名思义就是九座大山,仰天山就是其中之一,李家园的经济态势则是九山乡诸多临山村落的一个代表。

    靠山吃山,田地贫瘠,只可顾口食也。

    百姓们若土地里刨食,一年辛苦也顶多能多吃上一口饭,然大山里的“宝货”虽多不胜数,但你能不能采的到却是另外一回事。更不要说内里蕴含的危险。过往的年月里,九山乡地界里,哪年没人摔伤摔残摔死的?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日子显然不够安稳。所以,经济在临朐县垫底的九山乡,始终是临朐县的拥军大户,外出务工大户。

    前者不提,后者只要是农闲时候,官府一声吆喝,只要管吃管住有工钱,天南地北的全都去。

    “那乡亲们可知道朝廷招大家去是为了甚?那就为的是羊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