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一十二章 一下江南(第2/4页)  长风万里尽汉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们。

    可这当中且还有时间差,在方腊正式下南洋‘就藩’之前,陆皇帝的‘大封建’计划且是要保密的。这种情况下,泰白楼事件传扬到江南后,已经叫彼处人心浮动也。

    原因很简单,方腊所部与江南有着太深太多的瓜葛了。那是藕断丝连,扯都扯不净的。现在方腊又捅了娄子,江南军民如何不担忧陆皇帝操刀子砍人?在皇权利益面前,别说是翁婿,就是父子兄弟,自相残杀者也比比皆是。皇城司是唯恐老百姓不懂其内的道理,散播谣言和没头帖子时,恨不得将这道理掰碎摁碎了好让百姓们懂得。

    但朝堂上许多人都反对陆皇帝南巡。

    古代出远门就是要担着风险,路上染了病疫就是大事。陆皇帝的儿子可还没有成人,他一身关系着天下安危大计。故而,在不少人的眼中,陆皇帝哪里都不去的最好。

    远的,想想那秦始皇;近的,想想那周世宗。

    谁敢说他们在征途与外出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医疗待遇不好?

    还是说柴荣的身子骨弱,或是年龄大?但陆皇帝不听啊。他有bug,他怕啥?

    接下来,萧嘉穗的一道奏疏便送到了陆皇帝手中,却是萧嘉穗与三阮联名拜折,将广南军力失衡的问题详情陈述,发六百里加急直送益都,并将泰白楼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影响另附折片奏报陆皇帝。

    奏折到时,陆皇帝正在宣德阁与些近臣计议南巡之事宜。

    是的,陆皇帝强制拍板下江南了。谁反对也不行。

    同时,江南巡抚陈文昭与安保局都有密奏传到,说是泰白楼事件传到江南之后,民心不稳。

    可算是为陆皇帝提供了依据了。

    如是,陆皇帝决定亲自到江南看一看,这是正确的。安定人心是其一,再一就是要去巡视河工。

    那长江南北,南面且不去说,北面则是水道纵横,但因为无有黄河夺淮入海一事,如今时候还是一派安宁祥和。不能说无有水患之害,可比之正史上宋金交际时候的江淮水患来,比起更远明清时期的苏北水患来,可谓是近乎没有。

    正史上,南宋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大堤,拉开了六七百多年的黄河夺淮史。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倾泻在苏北平原上,让黄淮合流以后的淮河下游河道逐渐被抬升,淮河入海通道不畅导致淮水倒灌,如是富饶的淮南之地常年泛滥成灾。淮河下游两岸的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并逐渐汇聚成为了后世的洪泽湖。伴随洪泽湖的出现、扩大和泛滥,淮河下游的很多古代城镇遭到灭顶之灾,汉代始建的临淮郡城、富陵县城,唐代兴起的泗州城,还有繁华千年的洪泽古镇等都沉入湖中,黄、淮、运河交汇处的甘罗城、淮阴故城、清河县城等也因洪涛而被废弃。

    但是现在,黄河不可能再夺淮入海,这对于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

    要知道,正史上的中原败落,除了政治与军事原因外,可是有那黄河夺淮入海的一大突出贡献的。因为黄河改道,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这些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全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淮河变化最大。

    再到元明清三朝在水利上的付出,别的不说,那蒙元之所以灭亡,谁又敢说没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功劳?

    后世很多人都知道这一句话,却不明白这句话的出世背景便是蒙元召集数十万劳工,修护黄河大堤。

    这皇帝一声令下,各级官吏们是异常兴奋了、首先,皇帝拨给的修河工钱是可以克扣的,民工的口粮是可以克扣的,横竖他们不吃不喝也不关己事儿。这就是一大笔收入,工程的费用也是可以克扣的,横竖黄河泛滥也淹不死自己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