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第2/3页)  苏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点头:“有之。”    程颐拱手道:“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臣在宫外有闻,亦为天子有仁慈之心,倍感欣喜。”    “春时万物发生,不可无故摧折。陛下手上的柳枝何来?”    赵煦“啊”了一声,赶紧将柳枝丢掉:“我……宫中新移来不少花木,其中柳树最先得活,我一时高兴,就是随手……”    程颐正色道:“陛下无需找借口,君子朝乾夕惕,可不得事事随手随心,不管什么事,做之前先思忖一番,想想对错,这样才不至于有失。”    赵煦小脸涨红,露出委屈的神情,还想要辩驳,苏油却俯身将那柳枝捡起来:“先授课吧。”    赵煦这才呐呐说道:“我知道了……”    应该说程颐的学问还是可以的,一篇“颜子不改其乐”,讲得也算是很精辟了。    至于赵煦听进去多少,又得另说,因为这娃又摆起了扑克脸。    既毕文义,程颐最后总结:“陋巷之士,尚知仁义在躬。而人主崇高,奉养备极,苟不知学,安能不为富贵所移!”    “且颜子,王佐才也,而箪食瓢饮;季氏,鲁国蠹也,而富于周公。鲁君用舍如此,非后世之鉴乎?”    “故史迁有云:‘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苏油心中暗自好笑,赵煦一年东胜洲零花钱就千万贯,有了这个打底,才能做到富贵不移!    不但富贵不能移,还能往外倒,做慈善!    散学之后,苏油送赵煦去理工学院。    两人在车上沉默了好一阵,赵煦终于开口:“我不喜欢他。”    开口就好,苏油点头:“我也不喜欢他。”    “是吗?”赵煦顿时觉得自己有了撑腰的:“司徒也这样认为?”    苏油把玩这赵煦摘下的那根柳枝:“是的,能得人敬,难得人亲。若是陛下因为程颐,而对圣道起了反感之心,道理讲一千遍都不往心里去,徒废口舌是小事,耽误陛下进益,岂不是坏了大事?”    赵煦顿时闹了个红脸:“我虽然愚钝,也不至于如此。”    苏油笑了:“如此臣就放心了。陛下须知臣子各种性格都有,既然是天子,那就各种性格的人都要包容。”    “除非陛下的志向是皓首穷经极研义理一辈子只对着书本与古人交流,否则总要和各种性格的臣子们打交道,总要让他们各守其职,为国效力。”    “程侍讲今日是用颜回的故事提醒陛下,不让有才德的人曲沦下僚,让其有机会施展才学,才是兴邦之道。”    “这一点他讲得是很有道理的,因此陛下即使不喜欢这个人,也不能反感他说的这个道理。只要他说得对,陛下就应该虚心接受。”    “我不喜欢他的原因,是他只对陛下折柳一事提出了批评,却没有提出补救的措施,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台谏。”    “只看到问题,甚至小题大做,只会批评,却拿不出具体举措来匡救时政。这一点,臣却又不取了。”    赵煦说道:“这就是司徒将那柳枝捡起来的原因?”    苏油说道:“汴京城里有个风俗,起自汉唐。因为柳音通‘留’,那个时候的长安洛阳,送别亲人朋友到御桥的时候,都要折柳相送。”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当时的人,因此留下了无数关于折柳的诗篇,所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折杨柳》在汉代就成笛曲,流传很广,‘折柳’,已经成了诗歌里叹别的意向之托。”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我看来,陛下今日之举本出无心,而造成的后果,也轻微至极,程侍讲以摧折春和相责,实在是有些过了。”    “不过陛下也不必计较,臣给陛下讲一个吕公的故事吧。”    赵煦很喜欢听苏油讲故事,顿时来了精神:“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