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39 《焦耳》综述,光速接收!(求订阅)(第1/3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许秋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操作着笔记本电脑,登录学校邮箱。    没过多久,他便收到了魏兴思转发过来的两封邮件,分别是《焦耳》和AM的审稿意见。    许秋首先打开《焦耳》综述的审稿意见,大致浏览了一番。    审稿人一共有三个,出具的意见全部都是正面的,编辑给的意见是小改。    其中,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是“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同时,他还高唱赞歌,吹了一波许秋和魏兴思对有机光伏领域的贡献,表示:“ITIC系列的开发是有重大意义的……”    其实对方就是把许秋在《焦耳》文章中评判自己组里工作的一段话改了改,然后放了上来。    从文字表述上来看,这个审稿人应该是国内的研究者。    许秋推测估计是受益于ITIC系列材料,蹭了几篇文章吧,因此格外的感谢原作者,具体判断不出来是谁。    第二个审稿人,明显也是国内的研究者,模板式审稿,先总评一段,然后分条列出建议。    不过,这次只有一条建议,那就是好心的指出了“文章中引用文献不全”,并附上三篇建议引用文献的DOI号。    许秋查了一下这三篇文献,有两篇是发在新刊Sor RRL上的。    这个新刊是Wiley旗下专门收录光伏相关文章的期刊,之前组里投AM被拒的时候就被建议转过这个刊,那时魏兴思自然没有转。    同时,这个期刊估计是二区或三区的档次,不清楚有没有机会上一区,暂时不在组里的文献检索库中,    另外一篇是最新出的一篇CM文章,许秋之前写综述的时候,这篇CM还没有发表,因此也就没有将其放入综述文章当中。    三篇文章的通讯作者都是京航大的鲍原友,那么审稿人大概率也是鲍原友没跑了。    许秋把这三篇文献全部插入综述文章中对应的位置,不过,正文内容却没有新增,也就是没有补充对应的文字描述。    因为这篇综述主要是在讲魏兴思组里的工作,其他课题组的工作,除了徐正宏他们的IDTBR被单独拎出来提了几句,剩余的工作都没有提及的必要。    而且,一般研究者也不在意你有没有在综述中展开写他们的工作,主要在意的是有没有引用他们的文章。    没办法,谁让现在科研圈里普遍看重引用次数呢,国内、国外都不例外。    许秋具体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原文:“……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0]。”    修改后:“……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工作[7-13]。”    多了三篇参考文献,不过是把引文编号从[7-10]变更为[7-13]。    当然,带来的问题就是后续的文献顺序全部都乱了,需要重新再整理一遍。    如果换做是魏兴思,遇到审稿人建议引用文献时,他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用不在自己文献库中的文献,除非那篇文章真的是非引用不可。    也就是说,他只会引用那篇档次相对较高的CM,另外两篇Sor RRL就不引用。    魏兴思认为:“审稿人有建议的权利,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纳建议的权利,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编辑那边都是有自己判断的,不会单凭审稿人的意见来决定一篇文章。”    不过,许秋还是比较心善(从心?)的,索性也不挑挑捡捡,就全部引用了。    第三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老外。    审稿意见写的比较“随意”,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    开始也是称赞了许秋和魏兴思ITIC系列的工作,将这个系列的工作称为是“BIG break through(大突破)”。    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欢的表达,在表示强调的时候,就把整个单词都变为大写字母。    国内如果表示强调,书面上表达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画两个点,不过出现的情况比较少,可能只有在语文课本上会有,通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