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1章 太岁头上动土(第2/4页)  李逵的逆袭之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发生。

    有时候,宰相要用印,不得不求到副相官职的参知政事。这虽然有官职上互相牵制,避免一家独大的威胁,但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朝廷办事速度底下,底下官员不知道该听谁的。

    原先官职上的互相牵制的自然是为了使权力不会集中在单独一个重臣身上,但神宗开始变法之后,就发现这样的弊端让朝堂出现了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很多新法在朝堂就被拦住了,无法实行下去。李清臣以翰林学士知制诏的身份改革官职,在短时间内,就将朝堂的事情办妥帖了,可以说,他的能力不差。至少要比骂他反复小人的范祖禹强不是一星半点。

    但因为人品不好,还是皇帝宠臣晋升太快,却被同僚忽视了他的办事能力。说白了,就是嫉妒他飞黄腾达和好运。

    另外再说一句,李清臣和苏轼的关系曾经很好,他们经常会用诗文来互相问候,这一直持续到元祐初年。

    就资历来说,李清臣担任省试主考官,几乎是一种补偿而已。他也深知,自己肯定会升迁。在殿试之前就会有一次大的升迁。

    副相。

    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二十年前就做过翰林学士了。

    但副相和副相也不是不同的,是中书侍郎,还是门下侍郎,或者是尚书左右丞?

    中书侍郎掌管两个衙门:知谏院、通进司。

    这两个衙门都是庙堂上的利害衙门,而且要比其他衙门都要重要的多。通进司,首官是给事中,掌受三省、枢密院、尚书省六部与各寺、监等官署奏牍,摘录要点进呈,得批示后,颁布于外。

    另外一个知谏院就更重要了,首官是御史中丞,也就是俗称的台谏。

    控制了这两个衙门,也就是等于控制了所有官员的言舌。甚至中书侍郎可以让皇帝只看到他想要让皇帝看到的国家大事。这显然不仅仅是副相的野心了,李清臣想着用中书侍郎为跳板,直接和章惇争夺宰相的位子。即便章惇如今已经坐在了宰相之位上,但只要李清臣进为中书侍郎,那么他就不会输。比资历,他可要比章惇资历深厚的多。苏辙也是他的后辈。

    而且,一旦相位空缺,中书侍郎代宰相之责,只要运作得当,暂代也能成为常设。

    做官怎么可能没有一点野心,李清臣宦海四十年,要不是做官太早,他的资历都够致仕高老了。如果说他如今还没有想做宰相的心思,连他自己都不信。

    至于要对付李逵,一开始不过是搂草打兔子,对苏门的人看不顺眼而已。

    可如今的李清臣可不敢如此轻视李逵了,短短几天时间,李逵就改变了皇帝,这等左右皇帝心思的能力要比他当年强的多。一度引起了他的担心。当初李清臣受到神宗赏识,那是一篇篇文章,十多年的积累出来的名声。

    而李逵呢?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将皇帝的性子有点带歪了。真要是让李逵考中了进士,皇帝多半舍不得让李逵外放。留在朝堂,简直就是遗祸无穷。

    李逵,或许是乱他针脚的大敌,他不得不慎之又慎。甚至,在他心目中,对范冲才是私愤,对李逵更多的是警惕。

    可是李逵的卷子,就在他筹谋之中,不翼而飞了。也不是不翼而飞,卷子还在,但是他却分辨不出,那份卷子是李逵的卷子。

    范冲的卷子也是如此。

    这让他陷入了两难之中,主考官公然因为私愤而寻找敌视考生的卷子,本来就会惹人耻笑。

    好在他并不是太在乎。

    天字和地字两个考场,四个阅卷房内不见这俩人的卷子踪迹。让他有种如鲠在喉的难受。突然,有个阅卷官发出了一声惊叹,引起了李清臣的注意:“乾夫兄,为何诧异?”

    被问者脸上古怪不已,拿着一份卷子递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