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 战汉阳(第2/3页)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别是些无足轻重的事,他请示的可勤快。有时候搞得载沣都有些烦了,会说一句,这样的事,内阁总.理定一下就是了。

    但是不行,比这还小的事,还要一次次地请示。

    但是,有一些的大事,特别是可能遭至朝廷反对的事,他反而不请示了。不但不请示,载沣根本就很难知道。

    就是知道了,想追究也难,没规定什么事该请示,什么事可以不请示呀!

    可以说,自从袁世凯当了内阁总.理大臣后,摄政王载沣好像成了聋子,成了瞎子,成了摆设,差不多是被袁世凯彻底架空。

    这是袁世凯早就想好了的,对付载沣的法子。因为袁世凯知道,清廷目前最难对付的就是这个摄政王。

    汉阳,一边是滚滚长江,一边是波涛汹涌的汉水。据有蛇山之险,是武汉三镇的一角,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拿下汉阳,武昌就无险可守。

    冯国璋在攻打汉阳时,先发挥炮火的优势,然后又组织强攻。开始的几天,北洋军与民军互有胜负,不相上下,战况处于胶着状态。

    十六日夜,黄兴组织民军,夜渡汉水,反攻汉口。

    当晚,天下着滂沱大雨,北洋军都躲进了民房避雨,被民军打个猝不及防。被打得节节败退。

    民军很快打进汉口城内。黄兴组织了敢死队,直捣冯国璋的司令部。

    冯国璋开始被打得有些发懵,但很快清醒过来,组织火力,进行抵抗。

    北洋军的增援部队很快赶到,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很快取得了优势。

    北洋军开始反击,民军节节败退。退到了江边,来时的浮桥却被黄兴下令拆了。

    黄兴这是按着古代战法,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是的,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古代确实有这样的战法,也取得过很好的战绩。

    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所以攻城讲究三面围之,留一面让人家逃命,免得人家玩命。

    或许真能置于死地也许能够好些,但是,没有。长江边长大的人有几个不会游泳,游过去不就可以活命了吗?

    所以,民军没有转过身和北洋军拼命,而是纷纷跳入水中逃命。

    为了快些游过江去,有人把武器都扔了。

    黄兴这次真是把民军置于死地了,

    北洋军追上来就是轻重机枪的乱扫,民军伤亡很大,士气也严重受损。

    北洋军乘胜进攻汉阳,民军仍然顽强坚守。

    北洋军一支队伍,由孝感到新沟(古镇,位于汉水与汉北河汇合处,今属武汉市东西湖区),渡过汉水占据蔡甸,十一月二十日,从蔡甸进逼三眼桥。

    黄兴调动军队西向迎敌,十一月二十一日,双方在三眼桥展开激战。

    汉阳三眼桥位于蔡甸到汉阳王家湾之间的公路上,隋唐时汉阳通往京城的驿道,曾经有一座桥,桥下有三孔,所以得名,后来桥毁留下这个地名。三眼桥战斗,两方杀得难分难解,革命军斗志凶猛,清军受挫,被迫停止前进。民军占领三眼桥以东高地——仙女山、米粮山(美娘山)、锅底山、汤家山、磨子山、扁担山——阻挡清军入城之路。

    同日,冯国璋亲率大军从舵落口(汉水北岸,今汉口硚口区工农路)渡河,冲破米粮山防线,与蔡甸方向赶来的北洋军配合,攻打米粮山,对民军形成夹击之势。

    汉阳三眼桥到王家湾之间一带属岗垄地貌,小山丘陵密布,如盆圈一般围合着龟山脚下的汉阳古城。突破这一圈山岭,从扁担山到月湖古琴台,摊开一片平野湖泊,从西而东,坦坦荡荡没有遮蔽,汉阳古城便无险可守。

    十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米粮山、仙女山相继失守,民军退守锅底山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