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章 武昌起义(第2/3页)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体,他的领导人是蒋翊武以及刘复基等。其实,文学社是从同盟会中脱离出来的,由于不满同盟会“轻军事,重政治”的理念。于是,蒋翊武以及刘复基就从同盟会中脱离出来,而文学社主要的人员都是新军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出生贫寒的人士。

    共进会跟文学社一样也是从同盟会脱离出来的,他的领导人是孙武、刘公以及居正和焦达峰等。共进会的成员一般都是留学日本的学生,当时他们脱离同盟会是因为不满同盟会的工作方式。不过,当时为了壮大势力,共进会还是打着同盟会的旗号。

    他们发展的成员也是多来自新军。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发展的起义人员大多在新军,革命党人也担心这些人被调走,决定在武昌尽快发动起义。

    一九一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十月六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了会议,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武昌新军驻扎在南湖的炮队,由于士兵与长官的个人矛盾打架,几个士兵把长官狠狠打了一顿。这件事情惊动了湖北总督瑞澄及统军的张彪,他们肯定也听到了风声,决定加强对新军的管理。炮队事件后,瑞澄和张彪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为加强对部队的有效控制,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节日不放假。

    为了应对这一意外情况,加之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如约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把起义时间推迟到十月十六日。

    十月九日中午,孙武等人在指挥部里紧张地配制**。此时革命党重要成员刘仲文的弟弟刘同也来了到这里,他点起一根烟,兴致勃勃地在一边看热闹。

    据说他实际上是**的出资人,所以谁也不好意思提醒他:为了安全,不要吸烟。

    烟瘾过完,刘同看看周围,找不到烟灰缸,只有旁边一个脏兮兮的盆子像是装垃圾的。扔烟头的水平还真高,还在冒烟的烟头精准无比地丢了进去。

    轰地一声**爆炸,火焰窜起的烟雾升腾。盆里装的正是准备一周之后用的**。离得近的孙武当场被炸得面目全非,赶紧将其送往医院。肇事者刘同反倒是安然无恙。

    此时大火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滚滚浓烟四起,左邻右舍大呼救火。其他人准备把起义的文件和人员花名册等带走,可是这些都锁在柜子里,没人知道钥匙在哪。

    还没来得及想出办法,俄国巡捕已经到场,控制住所有人之后仔细搜查。不仅发现了危险的**,用大斧劈开柜子还找到了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弹药、印信。很快,这些东西包括刘同在内的六人,全被俄方移交给了清政.府湖北当局。

    刘同很快就统统全招了。

    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销毁名册以安众心;督府师爷张梅生强烈反对,主张正好按名册抓人。

    如果湖广总督瑞澂听从了布政司陈树屏地建议,或许,武昌的起义就很难发生了。

    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特别睿智的君王,他在查抄一朝中大贪时,得到了一个木箱。从被查贪官处得知,箱里装的是朝中文武大臣和各级官员给他送礼的帐单。

    只要把箱子打开,就知道有谁对这位大贪行贿了。

    对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贪得无厌、雁过拔毛的贪婪之人,几乎没有人没给他送过礼。

    按律行贿与受贿同罪,文武大臣和各级官员人心惶惶,如坐针毡。

    但这个君王没有把木箱打开,而是当众把木箱烧掉,人心一下子安定了。

    政司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