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村夫烤鱼(第1/3页)  三国之我真的就想种种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集合,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目标河边跑步走~”

    看着眼前三十几个,-岁的熊孩子,吕小布也越来越头疼。

    因为除了吕家庄外,周边还有几个小村子的孩子都集中在了吕家庄。

    为啥?周边村子听说吕家庄免费收岁左右半大的熊孩子,纷纷把孩子送到吕家庄。先不管学啥,主要问题管饭啊。

    古代孩子可不像现代孩子一样,求爷爷告奶奶的吃个饭要追来追去的哄,非要吃一口还得买玩具才行。

    这时候的孩子长期饱一顿饿一顿的情况导致这些孩子饭量跟大人几乎没区别,逮着什么吃什么。

    肉这种东西,别说小孩了就连大人除了运气好打个猎才能吃到外,别的只能在祭节或者村社这种集体活动上才能吃到。

    长期处于饥饿的感觉相信很多读者大大都没经历过,那种人哪怕胃里装满了但根本感觉不到饱,夸张点的说撑死就是那么来的。

    周边大人也很开心,有事没事就往吕家庄跑。只要地里没活就过来帮工干活,没工钱?无所谓,我们的口号是,不要工钱,也不去劳动局告你们,只要你们管饭就行...

    那积极的样子绝对能感动华夏无数资本企业家,所以吕小布高兴并且痛苦着,吕家庄的人自己养的动,周边几个村庄的人涌进来,吕小布瞬间感觉自己压力来了。

    九原靠近黄河,吕家庄不远处就有条黄河的小分支。吕家庄最初迁移到这就是靠着这条河繁衍生息,最终才慢慢发展成这个上百户的村庄。

    自从大锅饭开始,吕家庄就开始了打渔大业!别的动物的肉难度大,但鱼肉吕小布保证每天能吃到一次。

    目前想大批量捕鱼根本不现实,没有船和渔网压根批量抓不住。草皮或者麻皮编制的渔网压根不结实,因为这个年代的鱼可比夜店里的小姐姐都玩的野。

    汉代吃鱼吗?答案是吃的,但是为什么河里的鱼多如牛毛,他们不吃?是因为善良吗?阳阳姐也表示不信。

    第一个是因为地域和河域关系,靠河边的往往自给自足是可以的,基本除开江东等靠沿海地区关中内吃水产的少。

    赤壁之战就是例子,曹操号称十万大军,在水上被周瑜大都督虐成了狗,最后十万大军死伤惨重,导致曹老板那一战伤了元气,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格。

    第二个是因为饮食关系,东汉饮食大多是以煮为主,鱼这玩意不光刺多处理不好就腥的不行,所以关中内地皇家世族多为不喜(当然不是全部)

    上行下效,结合种种原因导致了内地吃鱼的不多,所以水产不发达,当然沿海地区吃鱼的还是很多的。

    鱼烩在汉代也有史书记载,广陵太守陈登就是吃鱼得病死的,内地少主要还是难捕抓,没船没网就谈不上发展渔业。

    吕家庄前期靠的的竹子编制的特色背兜捕鱼,在固定的地方放下长形背兜每天就能收获不少。

    当然给吕家庄自给自足没问题,但是随着周边村庄的人越来越多压力就大起来了。

    这效率太慢了,吕小布琢磨着在河边挖出个蓄鱼塘,简单来说就是河里面设置障碍物挡住鱼游动的方向,河边再拓展个大坑,把鱼和水引进来,另外一头再开个口把水排出去。单独把鱼过滤下来,这招还是吕小布刷皮皮虾的时候看到的方法。

    这年头没工业污染鱼多的简直泛滥,河边又没什么保护法。喊了四十个大汉就开始挖,一会会简单的排沟就挖好了。

    在浅滩位置设立石头等障碍物,鱼被卡位会自己流进来,静等一段时间后妥妥的大自然馈赠,弯腰捡就行了。

    吕小布看着巡视的王管家摸了摸下巴,想着是不是要把王管家打发到吕父那边去?主要是这老头太鸡儿烦了,天天追着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