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8章 诏见洪承畴(第1/2页)  崇祯十六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只有多尔衮,宁完我,范文程,洪承畴等几个人精心里明白,这种事情怎么可能说过就过去了,一旦在心里种下了一根刺啊,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松的拔了下去。

    尤其是多尔衮,更是明白,只不过是暴风雨前来的征兆罢了,不过自己倒也是无法做些什么,也只能静观其变。

    很快朝政议事完毕便下了朝,下朝以后皇太极便让鳌拜将清虚子请进殿内,屏退了了外人,问起了接下来的对策。

    面对清虚子,皇太极倒是没有丝毫隐瞒:“朕也不必隐瞒道长,道长应该明白,,大清与明国截然不同,体制上的独特,朕也无法给多尔衮等人定罪,毕竟真不能因为道长的几句话莫须有的罪名便杀了多尔衮,一旦如此,岂不上天下人心寒。”

    这一点,清虚子倒也是表示赞同:“陛下所言甚是,若是如此,对一个亲王下手,一旦引发内乱,那就是天大的乱子,同时也让世人寒心,岂不是毁了陛下的一世英名,所以贫道以为陛下要防患于未然,内力不成可借外力。”

    皇太极细细咀嚼着这几句话。心中大惊,此举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好的办法。

    清虚子继续说道:“中原王朝早就有向外借兵已付平内乱的例子,中唐时期李唐皇族实力不济,兵马不足,无奈面对国内叛军而借的吐蕃兵借以收复长安,求国祚延续足足延续了百年之久,陛下要深以为鉴啊。

    那虽说大清不可与相比,可大清面临着同样的一个境遇,就是内部敌对势力过于强大,光凭借陛下难道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

    难道现在忠于陛下的臣子日后还会忠于陛下?

    多少雄才伟略的帝王,一朝于病榻之上,还能约束得了自己的陛臣子,还能使这天下的民心军心都聚拢于自己身边吗?”

    清虚子的几连反问让皇太极一时间竟不知道如何作答,皇太极只好先说到:“道长请先回去歇息,朕在细细思量,再找道长讨教。”

    皇太极让人将清虚子李送出宫,却转手招来鳌拜:“鳌拜听着,派人好生给朕盯着他,如若有任何蹊跷,将人给朕抓来,若是敢反抗或是逃跑,即刻杀了,绝不可留下活口。”

    鳌拜领命而去,皇太极坐于龙椅之上,闭目沉思,此人倒也真是有些本事,若是真的跟着自己不过是为了求得盛名,博一场富贵功名,倒也不是不能给他。

    可就怕可就怕他不是跟朕一条心啊,一个自己才刚刚见过数面的人,朕怎么可能将自己全部希望都压在这一人身上,哪怕他真的有着通天的才能。

    有才能不假,可要有德行,要忠心才是他用人的最根本,这世上有才无德的人难道还少了?

    皇太极想得有才无德这四个字,脑子里却突然蹦出了洪承畴的这个名字。

    这位明国曾经的昔日干臣,自从投降自己以后,自己也不过是虚职留在朝中做上一个门面罢了,倒也从来没有真正重用过。

    历史上也曾经明确记载,洪承畴真正被委以重任之际,也是在清军入关以后,以洪承畴对关内农民军和旧明官僚军将的了解,很快就将反抗的星星之火给扑灭,坐稳了大清的天下。

    可现如今,洪承畴在这庙堂之上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一方面他曾经代表着明国在乎辽东最高的文官与大清争斗,而且说实话,这个人的确有些才能着实让自己吃上不少的亏。

    如若不是那明国皇帝催他,被劫了笔架山,粮道断绝,军心大乱,再加上各个总兵也都心也不齐,一人崩散,全局崩溃,再也无力回天。

    要是真正的稳扎稳打,这后果到底如何?鹿死谁手倒是真也不好说。

    另一方面,对洪承畴的投降无论是满人也好,就是那汉人降将也都是深为不齿,。

    他们虽身居辽东,却也听说过明国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