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0章 月入过万(第1/2页)  重生之大建筑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记得在哈佛学习的时候,那时我还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格罗皮乌斯告诉我们国际式就是我们应该追随的风格。他预言了一种全球化的建筑样式。有一天他对我说,‘其他国家将会追随那些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建筑设计,比如RB。’”    贝聿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一个故事,“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当时是一个学生,我来自中国,我不希望那些在美国和欧洲到处可见的建筑也出现在中国;但是我错了,后来看到在东京、在大阪所发生的一切,我发现,格罗皮乌斯是对的。”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仍旧认为世界要比现在全球化的局面要有意思得多;要建造一座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而这个场地必须在一个地方,而一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而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场所是地理环境的一种重要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每位建筑师都需要考虑这一点;他们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发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因为我所做的那些工程如在纽约的低价住宅,它的历史就在那里,显然并不是很长。    “但是去年,我接了香山饭店的项目,今年又接了卢浮宫的改造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我逐渐认识到,如果我不了解历史我就不可能成功。”    “甚至我在设计香山饭店的过程中,因为对历史缺乏了解,还出现了一些不应该有的疏漏。”说道这里,贝聿铭指向前排,“多亏有贵校的吴教授,还有林楼同学,帮我指正了这些疏漏,给了我修改的机会,要不然,香山饭店肯定会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项目!”    “轰”的一声,大礼堂里顿时炸开,现场的老师学生都被贝聿铭的话震惊了,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们开始了解世界,并迅速被西方世界的发达所震撼。    在他们看来,西方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西方的科技、艺术当然也包括建筑,肯定是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我们在贝聿铭这样的世界级大师面前,唯有聆听而已,根本没资格评价他的作品,但是现在,竟然有人能指明他的缺点。    而且还是本校的老师和同学,这简直太让人惊讶了,一种由衷地自豪感从心中喷涌而出,在八十年代,人们实在是太需要这种自豪感了,所以才会出现某个工人、某个农民,用中国特有的古老智慧折服外国友人的故事。    但那些只是故事而已,只听说过没亲眼见过,但是在现在,就在清华大学的礼堂里,他们亲耳听到贝聿铭这样的大师亲口说出来,那能不激动呢!    “哗啦啦啦!”现场响起了掌声,这掌声比之前贝聿铭演讲时候更加热烈,所有在场的学生和老师,尤其是建筑系的,都与有荣焉。    “吴委员,您这次可是为我们清华争光了!”一位校领导一边鼓掌,一边对吴委员说道。    “呵呵,这可不是我的功劳,那些意见都是林楼同学提出来的,为此他还专门做了实验,贝先生带上我只是客气而已。”吴委员并不居功,他有自己的骄傲,事实上以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需要这种事为自己增添光彩。    学校新闻社的记者这时候再也顾不上珍惜胶卷了,飞快地按动快门,将贝聿铭、吴委员的形象印在胶卷上,同时寻找着林楼的身影,应该就是第一排的那个学生吧?    贝聿铭微笑颔首再三,掌声才渐渐停止,他接着演讲,“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建筑文化和底蕴,能够把握住这种文化底蕴精髓的只能是中国人,一旦有人能汲取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并和现代建筑相融合,那他必然能成为大师。”    “所以你要问我中国能不能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或许他出现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都要早。”说着他特意看了一眼林楼的方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