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七三节 宛城一口窑(第1/2页)  绛色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必大问多少个窑口,韩绛回答的却是村。    “六十七村。”韩绛回答的六十七不是窑口数,而是六十七个单独的烧制村落。    周必大懂了:“江南西路八百万担下瓷,这只是一个用来掩人耳目的手段,真正的好瓷器出自宛城军所属窑口,老夫相信汝州你抢回来之后,汝州窑也开始小规模炼制上瓷。”    “差不多。”韩绛倒没有隐瞒什么。    周必大又问:“这里烧多少?”    韩绛不知,转身看了一眼当地迎接的官员,那位官吏回答:“还差十万担。”    “上瓷十万担,好厉害。”    那官吏补充了一句:“算不得上瓷,只能说中上,上瓷中的下等品。真正的精品是烧不出来这么多的,许多学徒还在练习中,不过烧差了的也用上得。”    周必大转过头看向韩绛:“这么多瓷器运到临安?老夫不信。”    “运往海外,运到地中海,这些瓷器估值可以换到无数的金、银,或是贵重的种子,咱们这里没有的东西。这些可以换成钱,换成粮食,换成铁来装备军队。我计划在三个月内组织一只拥有战船二百,货船八百的超大规模船队出海。”    韩绛的回答让周必大很震惊。    他不明白海外有多大的市场,他只知道有几十万大食与波斯的商人来到大宋,就是为了作生意来的。    大宋的许多商品都是这些人的目标。    而广州府许多番商被抓,周必大查过,这些番商确实可恶,他们作恶多端,特别是试图控制大宋广州府的民用码头,以及对海外的商贸,这确实是极可恶的。    原本以为韩绛作了一件好事,替大宋拿回了海外作生意的主动权。    很显然,大宋朝廷能分到的怕不足十分之一。    江南西路拼命的烧瓷,烧的都是一文钱两只的碗,而这里,在宛城。一个大宋朝廷认定的叛乱之地,他们烧的是中瓷上品与上瓷下品,就拿碗来说,却是几十上百文一只的碗。    这个利益差实在有点太大了。    想一想,江南西路有点惨。    说话间已经到了登封老窑区,这个村的窑有几口都是当年隋末唐初建造的,周必大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工坊。    周必大是见过一流窑的。    真正的大师傅都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已的工作间,从最初的第一道工序开始,一直到烧出好瓷器来。    而这里不同。    碎料有专业的碎料师,制坯、上釉、描画、修整、烧制都有单独流程。    这样,能烧出好瓷器吗?    周必大有些怀疑。    韩绛指了指那些工匠,示意让周必大自已问。    周必大身上穿的只是一般的富户样的锦袍,也并非官服,倒是披了一件麻衣之后才走进了工坊。    周必大看韩绛完全不说什么,陆游也只是远观,倒是相信自已可以问到实情的。    “这位小哥。”    周必大称呼一声小哥,对方愣了一下。    明显四十多岁奔五十岁的人被人称呼一声小哥,实在是很意外。    可再看,周必大怎么看怎么象是一处德高望重的老者,所以这一声小哥还真的可以叫,赶紧微微点头一礼,手上却是没闲着,依旧还是在制作瓶胚。    周必大坐下:“你这光制胚,其他的手艺不是荒了?”    那位工匠乐呵呵的一笑:“这位贵人说笑了,我今年四十三了,从十三岁跟着师傅到现在三十年,不怕贵人笑话,我还没出师。因为我除了胚打的好,上釉总是差那么一点,描画咱实在是怎么画都差好几点。”    周必大听懂了。    这位不叫没出师,看这瓶胚,这形、这意境,确实是上匠的手艺。    韩绛这才走过来:“王师傅制瓶胚已经摸到宗师的边,可上釉的只是一个中匠的水准,描画色彩说他是下匠都勉强,没那个天赋。烧的水平也不错,但也就是刚刚达到上匠的水准,磨料这活是学徒工来干的。”    “让最擅长的人去作自已手艺最好的活。”    “这种制瓷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