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吓破胆的寿宁侯(第1/4页)  回到明朝当首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轻易赈灾!</p>

    闻言,包括弘治皇帝在内的四人皆是面色不自然。</p>

    听听,这是人话吗?</p>

    朝廷这边正为赈灾头疼,结果呢?</p>

    到这小子这里,就仿佛吃饭喝水一样简单。</p>

    有时候弘治皇帝甚至在想,这小子脑袋里面到底装的什么玩意。</p>

    怎么什么事情到这小子手里都能简单利落的解决呢?</p>

    刘健沉吟了片刻,侧目道:“好,老夫倒要听听繁昌伯的高见了,看看,这知与行,是怎样用于赈灾的。”</p>

    宁远也不掩饰,直接道:“此一策,有三个要点,其一,朝廷降下旨意,抑制米粮价格,最多一石米不可超一两银子。”</p>

    “其二,以粥代工,如霸州那边一样。”</p>

    “其三,设立监察机构,专管赈济,凡有百姓检举,核实后严惩不贷。”</p>

    闻言,三位阁老沉默了,连弘治皇帝也是认真思考起来。</p>

    身居高位,他们自是立刻明白这其中的关键之处。</p>

    真要施行起来,肯定会有效果。</p>

    但,太难了。</p>

    第一点,降旨抑制米粮价格,看似没问题,可真要深究,很容易被扣上朝廷与民争利的帽子。</p>

    岂能轻易施行?</p>

    第二点倒是没什么问题,也可能有些效果。</p>

    最大的问题出在第三点。</p>

    设立监察机构,可能类似于巡按使,却比巡按使职权大太多了,朝廷根本没有这个先例啊。</p>

    比起而今六部九卿的传统,简直坏了大规矩。</p>

    换句话说,这可是要放极大权利给这个监察机构的。</p>

    刘健略有深意的看了宁远一眼,不解道:“此三点,与知、行有什么关系吗?”</p>

    宁远便笑了笑。</p>

    这是避重就轻。</p>

    他已然解释的很清楚了,因为他知道赈济之中的诸多问题,才提出“行”的办法。</p>

    那么,这位刘大阁老就不懂吗?</p>

    懂自然是懂的,无非是装糊涂罢了!</p>

    “小子愚钝,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宁远说道。</p>

    “繁昌伯,你,错啦。”</p>

    刘健感慨道:“这里面的最大问题是,朝廷的赈灾粮不足啊,巧妇无米,任你知行合一再有道理,也行不通的。”</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